-
作者:核實中..2010-07-13 17:14:47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書畫鑒定行業中所謂的“贗品”,通常稱為“偽作”或叫“假畫”、“假字”。它是指并非某一名家所作,卻被冠以其名的書畫仿制品。書畫贗品最早究竟出現于何時?起初的書畫作偽又是出于何種動機?目前恐怕還難下準確的結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書畫成為商品進入市場時,任何一件傾注著書畫創作者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的作品,除了帶給消費者可供欣賞的藝術價值外,同時也具備了流通領域商品的基本屬性,即以貨幣或實物形式,按各取所需、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相互間的交流,從而實現書畫作品的經濟價值。正是基于進入商品流通領域后的書畫作品所具備的商品屬性,才使得以牟利為目的的書畫贗品的出現在所難免。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各種書畫藝術市場(如畫廊、文物公司、書畫拍賣會、博覽會等)的出現,書畫贗品在世人面前,又好像江堤潰決,忽然間成為泛濫不可收拾之勢,給書畫藝術市場的正常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如今,社會上名家書畫的“打假”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書畫鑒定專業的辨真、識偽使命,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艱巨得多。
但是,應該指出,書畫藝術博大精深,有其自身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如果將書畫界存在已久的作品作偽現象簡單地等同于一般商品的造假欺詐行為,也是有失客觀、公正的,甚至還是有害的。只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此種由多重因素引發的作偽現象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弄清它的來龍去脈,使其昭然若揭,才能徹底消除它的危害,并化腐朽為神奇,讓它為書畫藝術的生存和發展服務。從書面鑒定的專業角度說,只有全面和大幅度提高書畫藝術從業人員和書畫愛好者對書畫藝術的認識水平,才是杜絕贗品,消除作為隱患的最有效方法。
應該承認,古往今來的書畫作偽行為,并非全為“坑人”,它客觀存在著被需要、被利用,為人們進一步認知書畫藝術規律提供外在條件的價值。贗品在書畫行業出其不意起到的積極作用,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書畫從業人員的認同和證實。學習和鉆研名家書畫鑒定,必須正確處理好贗品所產生的“利”與“弊”關系,著眼點不應僅僅局限于識贗防偽,更重要的是應加強書畫從業人員對書畫學科本質規律認識能力的培養。謝稚柳先生在其總結自己書畫鑒定實踐經驗而寫的《鑒余雜稿》一書中說道:“我們經常作鑒別,還不能不發生錯誤……對書畫本身的認識不夠,這是主要的”??梢姡J識書畫本身才是學習書畫鑒定知識的重點。
以下筆者根據自己在書畫鑒定專業上的學習、工作體會,從書畫鑒定的專業角度來談談書畫贗品所產生的“輔”作用。
(一)只要我們翻開中國書畫史冊,就不難發現,一些具有極高歷史、文化和經濟價值的書畫“傳世名作”,就是靠“摹本”(不是真跡)形式一直流傳至今的。像晉朝顧愷之、王羲之,五代周義矩,宋代趙昌等等,他們的一些“作品”都有靠摹本傳世的現象。其實不難理解,由于年代久遠或其它一些原因,歷史上一些書畫名家的作品相繼失傳,于是就出現了以“摹本”來替代真跡的方法,來填補書畫史上某一時段或某一作者代表作品的空缺。再者,有些國家級博物館常將古代名作同被“克隆”出來的名作贗品放在一起展出,供觀者比較揣摩,達到很好的展覽效果。若遇到霉雨季節一些博物館也多采取以名作摹本替代原作陳列的習慣做法。民間個別有實力的收藏家,也有過以高水準的仿品來布置自己居室的舉動,這樣主人外出時便可以多幾分安心和坦然。凡此種種,目的都是很明確的。讓摹本為“弘揚”和“保護”藝術真品服務。這確確實實是書畫收藏界長期以來形成的默契,不因摹本的“不真”而否認其客觀存在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近現代以來、“舊仿”與“名人 造假”作品在收藏界的幾度走俏,不正是最具說服力的嗎?
(二)被視作掌握書畫技能基礎階段重要課程的臨摹方法,可以說是一種善意的“制贗”行為,該學習方法在千百年的書畫藝術教學實踐中.被公認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手段,至今我國的書畫藝術教育機構仍然將它定為學習書畫階段夯實基本功的必修課程。書畫界也總是將臨摹前代書畫名作的水平為評價一位書畫工作者藝術功力深淺與否的一個主要尺度。當今,藝術界的批評家們,最為推崇傳統型的創新大師。這對臨摹前輩書畫經典之作無形之中起著一種倡導的作用。建議有志于書畫鑒定工作的人,尤其是初入道者,抽空動動筆,多多少少臨摹一些書畫名家的佳作,相信對你所投身的事業會大有益處。
(三)書畫鑒定工作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書畫鑒定專業是一門真正意義上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學問,書畫鑒定工作者專業素質的高低與實際工作能力如何都集中體現在書畫鑒定實踐中那“真中藏假”、“假中掩真”的復雜環境中。從某種意義上說,贗品在為書畫鑒定活動提供“真金火煉”的外在條件,離開它,書畫鑒定工作就顯得單調、淺薄。此外,書畫鑒定中的“識” 與“辨”所帶來的精神壓力必定會激勵鑒定工作者的求知欲望和聰明才智。雖然在學習和工作期間不乏遭遇“走眼”的經歷,但挫折與失敗終究不會是鑒定工作的全部。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精湛的鑒定能力正是來自于每一次挫折和教訓。書畫鑒定專業的所有理論,唯有通過“贗品”這一特定媒介的“檢測”,才能印證其是否正確,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加以充實和深化。
書畫作品的真跡與贗品,是相生相滅、互為依存的對立統一關系。它們共同演繹著一幕幕足以讓許許多多書畫鑒藏家樂此不疲、為之神魂顛倒的動人故事。撲朔迷離、霧里看花、正是書畫鑒定工作的魅力所在。
(四)書畫界資深鑒藏家對后學者有過“同贗品交朋友”的忠告,頗具深刻之哲理,它是提醒該行業的后來者要深入探研,尋根究底,必要時還得到作偽“第一線”中去,在知已知彼、成竹在胸的大局觀下,鑒定工作自然就會勝券在握。對于制贗者發明創造的“???rdquo;技術,不妨實行“拿來主義 ”方針,將其借鑒過來應用于書畫作品的保護與修復工作,產生的效果也許會在人家的意料之外。舉個例子,幾年前,筆者曾收進一幅有破損的李可染的作品,畫面上方有二個拇指般大小的破洞,傷及筆墨的要害處,當時多數行家皆說修復沒有把握。最后筆者從作偽者發明的“揭舊濃件”的造假術中得到啟發,根據問樣原理,在十分保險的狀態下, 以“先修后補”法將此作修復好了。我們還可以大膽設想,要是把制贗手法中的一些“高仿”特技,適當應用于名家書畫的限量出版發行中,也許能出奇制勝,在獲成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