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1-11 14:41:14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一、刻刀
刻石用的刀是平口式刀。
口是平的、兩面開刃,
開刃 的斜度為二十至三十度角,
如四十五度以上的角度,
因為太鈍,
不易入石。
刀刃薄的適宜刻爽利一類的印 ,
刃身厚的適宜刻蒼渾一路的印,
刻銅時用斜口刀,
刻玉時用鉆式刀,
刻木竹用薄刃刀,
如刻草書邊款,
除用平口刀外,
也可以用吳讓之式四面有刃的尖刀。
至於刀的長度,
則以手持不重,
且超過食指一倍為度 ,
大約足十五公分左右,
在刀桿上都需要纏棉繩或籐條,
以便於把持。
二、砂
磨石章必須用水砂紙,
不可用木工用的砂紙,
磨時墊 於小塊玻璃板下方再加水磨。
準備三百二十號、八百 號與一千五百號三種砂紙,
粗磨用三百二十號紙,
磨細則用八百號,
如果印身磨光,
則用一千五百號紙。
三、印床
篆刻家治石,
以左手持石、右手持刀,
石轉刀動、進 退自如,
多不用印床。
若印面過大,
或刻玉制銅,
因 為把恃不便與過於堅實,
所以必須備有印床才適手。
印床的材質有木制及金屬制兩種,
木質較輕便;金屬較穩重;印床的形式有楔子式和螺絲口式兩種,
用螺 絲調整松緊較楔式牢
四、印刷
牙刷式的印刷,
可以刷印面,
以保恃印面明凈; 另有棕刷(俗稱棕老虎),
乃以棕絲困綁而成則可以用 來拓邊款。
五、印泥
印泥是印章的衣服。
服裝不整則失之寒磣;印泥不佳 ,
則印章不能生色。
中國產的印泥,
以前以漳州的麗華齋、北平的榮寶齋、杭州的西冷印社三處最有名。
好的印泥,
色澤鮮明,
永不晦變,
且沈厚不走油,
拓 用之後,
印泥上結一層光澤,
用手拂之亦不脫落"如自制印泥,
則應備朱砂、印油、艾絨三種,
油以菜油 、茶油為最好,
煉油可以用定溫箱烘烤,
到用箸沾起油時可以成絲,
即可使用。
殊砂可以先用酒精去掉砂中的鐵質,
然後用滾筒機加油磨細,
只需半小時便完成,
但制出的印泥,
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閑才可使用。
六、印筋
印泥需要時常翻攪,
翻攪時應順一定方向,
使艾絨之絲不亂。
就不會沾印文,
翻攪印泥,
需用印筋,
牙質骨質均可,
以前方較寬,
後面呈柄形為宜,
印筋大小視印泥多少而定。
七、砥石
刻印用刀,
久則刃必不利,
所以需妥時常磨利,
準備粗細紙石各一,
粗的用來初磨,
細的用來精磨呎刃口。
市面上有油石也非常合用,
磨時先將石浸水中,
使石含飽水分,
然後磨之,
先粗後細,
至鋒口犀利為止,
但鋒口一定要平,
不可傾斜,
否則刻精細的印章時,
不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八、印規或印矩
印刻好後,
必須有可以使印章鈐印方正的工具,
這種工具,
方的叫印矩、圓的叫印規,
它們都有一個直角做為方正的準則。
九、印墊、印箋 (印譜紙)
拓印上紙時,
紙下必有墊物,
一般是薄本子來墊紙,
最好找松一點的紙質來鈐印,
也可以用橡皮墊,
效果 都很好。
如果在玻璃上成桌面上直接拓印,
則顯得不平或過硬,
印面效果不易表現。
印箋或印譜紙以薄連史紙為宜。
臺灣地區可用細薄的雁皮紙,
拓邊款或拓印都很適用。
印箋或印譜上印的框格可以自行設計,
或請書家書寫後制版印刷,
但不可過於艷俗,
須沈厚雅致,
才顯得人方。
十、拓包或拓墨
拓包可以拓邊款,
它的作法足將小團新棉花裹上,
如 一層細的絲綢或緞面,
再用線扎緊即可。
拓包可分大 中小三種,
視印石大小與邊款文宇之人小而采用之。
用墨拓邊款是一種濕拓法,
又稱墨拓法,
與拓碑帖一 樣。
後來有人發明用蠟與碳粉混煮。
制成蠟墨,
可以 不用水、直按將邊款用蠟墨拓出來,
這幢拓法稱為乾 拓。
蠟墨足用硬質蠟與碳粉(碳精粉或乙炔黑皆可) 式制成,
為了拓後黑色不脫落,
則蠟中加一些松香,
更為堅硬好用,
將蠟墨作成圓形,
則便於拓款時旋轉壓拓,
才可拓得清楚。
十一、青棒、白土、牛皮
皆為印石磨光之用,
白土較適合銅印,
金屬之磨光,
青棒則適合一般刻石。
十二、置石袋
防止印敲擊磨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