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1-11 15:02:05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就美學觀點看,
用印之審美包括4個方面,
即印體美、質色美、印面美和印文美。
印體美指的是印的形體美;質色美則是印體質地和色調呈現的美感;印面美是印面形狀在使用后出現的美;至于印文美,
概括為內容新穎、文字布局合理、刀法精湛、邊款適宜所構成之美感。
就審美要求而言,
上述四者都要具備,
方能體現用印的完美性。
然而,
因受傳統和種種因素的限制,
目前人們見到的大多是印文與印體、質色不和諧、整體形象很不起眼的印件,
即便是前人留下各種印件,
能達到印體美、質色美、印面美和印文美的,
也是鳳毛麟角,
少之又少。
甚至價值萬金的皇室御用印,
從審美角度看,
也很平平。
究其原因:一是形體好、質色美的印石難求,
一些人只能用普通印石,
請名家篆刻,
以致出現印文與印體、質色極不相配的印品。
二是用印者缺乏審美意識,
不愿花力氣去尋購質、色、形優的印石,
以致出現重印文、輕印體的狀況,
加之當時的經濟、交通等因素,
好的印石難以流傳,
從而限制了人們用印視野。
而今,
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用印的品類增多,
質量也有所提高,
用印的審美觀也逐漸成為社會的一種需求,
名家篆刻印風已被世人所認可、推崇,
印之美幾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等待和需要的是人們對用印的全方位審美。
舉個例子,
用印美與穿衣美很有相似之處,
人們穿衣在保暖的前提下,
還要看衣服的款式、料質、顏色、合體以及衣服的做工等等,
否則穿衣就談不上審美;同樣,
用印者如果一味追求印文美而忽略用印之整體美,
那么用印之審美觀只能永遠停留在幾乎難以再突破的印文美的框框內,
這就太偏頗、太狹隘了。
具體而言,
印體美即是形體美,
用印的形體有方形、圓形、橢圓形和自然形,
不論何形,
要體現美感,
其高與寬(或直徑)之比,
均應符合人們的審美觀,
否則很難審視其美。
應提出的是某些掘性獨石,
自然造型異常,
這種獨石大都外裹各色石皮,
很有新穎古樸、美不勝收之感,
形體好的一般無須雕琢,
切面即可制印,
此類形體美的印材,
正為一些行家用印者所推崇;另外是對印體實施各種雕琢,
以提高外形之美感,
如浮雕及鈕雕等等,
這在壽山印中是常見的,
不過應注意的是施雕技術好的,
圖案與印體得當者,
確也增加了印體之美;反之,
功力不到位者,
還不如不雕,
以筆者之見,
象烏鴉皮、巧色石、大塊方石以及矮平頭章料者,
可施以雕刻,
增加印體之情趣,
其他宜不施刀為好。
質色美乃是指質地細、潔、溫、潤,
晶瑩剔透,
色澤艷麗,
靈氣十足的印石所呈現的美感,
而某些含有各色紋飾的印材,
經打磨拋光后,
顯露出多種花紋的印石,
更是新奇別致百看不厭,
這類印石也是用印者所喜愛的。
印面美指的是印面形狀與畫面內容、構圖相輝映、相協調而出現之美感,
達到眼睛一亮,
過目不忘的觀賞效果,
如宣傳、廣告用印,
大寫意書畫用印,
導游圖用印以及藏書用印等等,
用自然形印面效果會更好,
常給人回味無窮、意猶未盡之感,
值得推廣。
印文是用印之主題,
它反映用印者的意愿、思想、個性以及用印者的時代,
而印文美正是對這一主題的烘托和表達,
印文美是由印文內容、書法、布局、刀法等綜合完成的統一效果,
從篆刻角度看,
除印文內容外,
其余的審美則取決于篆刻家的技藝與功力,
相同的印文,
不同的篆刻,
將起到不一樣的用印效果,
故而歷代用印者都十分注重印文美。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用印的品類也越來越多,
除常用的姓名印之外,
尚有藏書印、座右銘印、成語印、名片印、名人語錄印、收藏印、轉讓印、轉贈印、歷史典故印、史料記載印、御用印、御賜印以及反映個性和耐人尋味的休閑印等等,
均從各個不同方面體現了用印之審美觀,
至于何時用何印,
用印者根據自己的愛好、需要選擇形體別致、質量上乘、色調宜人的印材,
由名家制?。粚τ趩挝还?、個人姓名印以及各種財務用印,
其印體和印面宜用規范形,
達到莊重大方、文字清晰的效果。
而各種廣告和宣傳畫之用印,
可由設計者按需要而定,
一般宜用自然形印面,
以吸引觀眾視線,
起到宣傳的特有效果。
其實,
從某種意義上說,
用印是一種享受,
一種權力的釋放,
也是用印者自身文化品位和藝術修養的一種展現。
因此,
在用印上要視其用途,
精心選擇,
既要遵循舊制,
又要大膽敢于突破,
勇于創新,
不僅用印的形體、質色要好,
印面選擇要適宜,
印文布局要合理,
刀法應流暢老辣,
方能顯示出印真正的美感,
以適應審美的要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