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1-12 11:40:53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宜興的陶土品種繁多,
廣布于宜興南部丘陵山區。
丁山、張渚、渚東為主要產地。
當地一般把陶土分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類。
白泥是一種灰白色為主顏色單存的粉砂質鋁土質粘土;甲泥是一種以紫色為主的雜色粉砂質粘土(通稱頁巖),
未經風化,
又叫石骨,
材質硬、脆、精;嫩泥則是一種以土黃色、灰白色為主的雜色粘土,
材質軟、嫩、細。
宜興陶都所產的各種天然陶土,
不論是甲泥或嫩泥,
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鐵。
含量多的約在百分之八以上,
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
又因各種甲泥和嫩泥含鐵量多寡不同,
泥料經過適當比率調配,
再用不同性質的火焰燒可以呈現顏色深淺不一的黑、褐、赤、紫、黃、綠等多種顏色。
這就是紫砂壺呈現各種瑰麗色澤的原因。
宜興紫砂陶所用的原料,
包括紫泥、本山綠泥及紅泥三種,
統稱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
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
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
穩定性差,
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
并帶有淺綠色斑點,
燒后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份為水云母,
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云母屑及鐵質等。
綜合分析,
紫砂泥屬于粒土--石英云母系,
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
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
泥坯強度高,
干燥收縮率小,
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
本山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
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
綠泥產量不多,
泥質較嫩,
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
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
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
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于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
礦形瑣碎,
需經手工挑選。
周高起云:“石黃泥,
出趙莊山,
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
陶乃變朱砂色。
”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
燒成之后變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紅等色。
因為產量少,
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制作胎身外,
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
至于朱泥的胎土,
不過是制壺陶手,
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
將紅泥以洗泥沉淀,
得到約140目到180目細孔的泥料,
制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
朱泥的土質成份,
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
約在14%到18%之間,
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后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
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嬌,
成型工藝難度亦高,
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
因收縮率高達30%至40%,
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
俗稱生泥,
泥似塊狀巖石,
經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
待其松散,
然后用錘式破碎機初碎,
輪碾機粉碎,
泥料過60目篩(泥料如太粗則制作費勁,
如太細制作時則易黏手,
且燒成后收縮比大),
濕水后通過真空練泥機捏練,
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
紅泥、綠泥的制備與紫泥相同。
談到紫砂泥料的練制,
在五十年代以前,
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
把曬干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
用河水沖洗,
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動、踩踏,
直到泥料軟硬適中。
今人實難想像前人在練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
到六十年代后期開始采用機械化、有雷蒙粉碎機、攪拌機、真空練泥機。
為了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
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需要,
藝人們透過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
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
使之產生非同尋常的應用效果。
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
不相私授,
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代名詞,
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
如作品燒成后呈現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等多種顏色,
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
紫砂泥若再摻入粗砂、鋼砂,
產品燒成后珠粒隱現,
產生特殊的質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澤取于自然泥色,
程序是這樣的:先將各色原料分開碾細,
然后用清水漂,
浮在水面上的一層蠟膏,
即為有用的色漿原料,
燒成后永不消褪。
近年來還試制成功了醮漿紅泥,
仿金屬光澤液等化妝土,
豐富了紫砂產品的色彩。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
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
這個“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
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
它與粘土、云母、赤鐵礦共生一體。
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潤,
粉碎至一定細度,
不必與其它原料配合,
單一原料即可成型燒成品種繁多的紫砂陶器。
雖說皖之壽縣、魯之博山、粵之潮邑,
均有出產類似的泥料,
而一究其成份,
則判若霄壞。
若論色澤的瑰麗樸雅,
質地的優良,
當推宜陶為獨步。
但最使人引起藝術情趣的,
要數那造型洗練別致,
線條剛勁流暢,
比例確切恰當,
色澤純樸古雅,
經藝人精湛的手工制作,
集金石、書畫、鐫刻于一體,
使紫砂壺成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實用器皿。
綜上所述,
紫砂泥的材質特點,
歸結起來,
有如下幾個方面:
1、可塑性好。
以紫泥為例,
它的液限為33.4%,
塑限15.9%,
指數為 17.5%,
屬高可塑性,
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
制作時粘合力強,
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
如嘴、把均可單獨制成,
再粘到壺體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藝;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
再進行加工。
這樣大的工藝容量,
就為陶藝家充分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
施展工藝技巧,
提供了物質保證。
2、干燥收縮率小。
紫砂陶從泥坯成型到燒成收縮約8%左右,
燒成溫度范圍較寬,
變形率小,
生坯強度大,
因此茶壺的口蓋能做到嚴絲合縫,
造型輪廓線條規矩嚴而不致扭曲。
把手可以比瓷壺的粗,
不怕壺口面失圓,
這樣與嘴比例合度,
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與壺身同樣大的大口面茶壺。
3、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
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
一為閉口氣孔,
是團聚體內部的氣孔;一為開口氣孔,
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
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
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吸附力,
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就比較欠缺。
同時茶壺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
壺口壺蓋配合嚴密,
位移公差小于 0.5mm,
減少了混有黃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氣流入壺內的渠道。
因而,
就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
相對地推遲了茶葉變質發餿的時間。
其冷熱急變性能也好,
即便開水沖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
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澤的外形,
用的時間越久,
把摩的時間越長,
它就會發黯然之光。
這也是其它質地的陶土無法比擬的。
砂泥料練制過程
紫砂頁巖生成于甲泥礦層的夾層中,
大多是從深達數百米甚至千米的地下礦井深處開采出來的,
并且以深層礦體的質地較為優良。
然而剛開采出來的紫砂泥礦體(常被稱為生料),
質堅如石,
需經過一系列的加工處理,
方可成泥(熟料),
用于制作。
其工藝處理流程如下:
礦體開采 → 挑選礦料(生料) → 露天堆放(風吹雨打、日曬夜露數月甚至數年) → 自然風化(礦體成為松散小顆粒) → 除去雜料 → 礦料粉碎(用石磨或輪輾機碾碎) → 礦料過篩(根據泥料要求的目數,
用不同規格的篩網篩選) → 配料混合(純原礦泥料無此工序) → 加水拌和(大缸中) → 練泥(手工泥采用人工木杵槌練或足踏或用滾石碾爛等,
機制泥則采用機器設備真空攪練) → 掇成濕泥塊(手工泥切片成塊,
機制泥擠出切條) → 陳腐養土(多放置地窖陰濕處和套缸內,
且陳腐的時間越長越好) → 熟料(使用前還需要再對泥料練制一次,
方能達到理想的可塑性和均勻度)。
紫砂泥料就是這樣練成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