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1-12 11:48:40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隨著祖國的日益昌盛、發達、人民的生活的不斷好轉和提高,
民間收藏熱亦不斷高漲,
收藏世界博大精深。
今天,
我們暫時還不能放開收藏領域,
去談收藏的博、大、精、深,
我們單就宜興紫砂藝壺的收藏話題,
和大家共同探討“宜興紫砂藝壺的收藏”。
改革開放以來,
熱愛中華民族文化、喜歡收藏民族文化的藏家越來越多,
民間收藏可說是一股全民“收藏熱”,
在這股熱潮出現的時機、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的事亦接踵而來,
說白了就是防“贗品充塞”。
收藏是門學問,
別說是初入道的,
就是老于此道的,
稍有疏忽也會被贗品蒙騙過去。
其間,
我們要談談,
如何識別紫砂藝壺的舊壺、古壺和名人名作,
按我是一個從業人員的角度來講,
分以下幾點:
首先,
必須了解一點紫砂陶的發展史,
紫砂壺藝自明、正德年間開始:
1、草創期:自北宋至明的陶缸甕者、寺僧為草創期其理由:①宜興丁山里蠡、里強園羊角山古窯址的發現,
殘片看與宋代風格相似提供了實物佐證。
②元末蔡司沾《園話》記載:“余于白下獲一紫砂罐”,
上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此罐為孫高士、孫道明遺物,
這說明元朝已發現有紫砂壺出現。
2、成熟期:明、供春、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
3、興盛期:明末、清初、清中期。
并要了解那個時候的原料(礦土)、成型工藝、陶刻、燒成工藝的特點。
民國以前至紫砂成社1957年前,
紫砂燒成工藝都為龍窖燒成,
燃料為茅草(屬堿性燃料)。
1958年采用倒焰窖燒成(圓形倒焰窖),
燃料為煤。
1969年采用隧道窖燒成(燃料為煤),
后又改進為油燒燒成工藝。
因此不同的生產工藝使紫砂陶之間存有不同的內在,
這給我們提供了分辨的依據。
第二、原料:紫砂是一種表面不施釉經窖爐高溫燒成的陶,
它的呈色有紫、紅、黃、棕、橙、黑等。
按紫砂的紫泥原礦土,
它的礦層結構,
一般是浮土,
烏泥,
夾泥、中槽泥、段泥、底槽泥等層次,
蘊藏愈深的低槽泥愈好,
燒成的呈色愈豐富、愈研麗,
俗稱水色好。
中槽泥制成的作品燒成后偏紅色,
銀星粒子多。
段泥即本山綠泥,
制成的作品燒成為淺黃色,
上海人稱“奶油黃”,
因為呈色淺黃用以泡茶,
容易積上茶污,
看起來有些臟(這中間也有一個用得“得法”與“不得法”的問題今天就不展開了),
前人就在本山綠泥中加和紫砂,
中槽泥+本山綠泥,
燒成呈色為黃紅色的橙色,
底槽泥+本山綠泥,
燒成呈古銅的黃色,
后人又在制作的泥中加點色素,
呈色又多種多樣了。
在此,
古壺、舊壺當今一般指的是民國初期以前的作品來分解。
那時,
原料中加色素一般是沒有或是很少,
文獻記:紫砂壺用以泡茶,
它的呈色會愈變愈漂亮,
的確是這樣的,
它的原因是因為紫砂壺的壺壁是“雙重氣孔”構成,
它燒結而不滲水(但不是磁化),
燒到爐火純青、表面就有一種和潤的亞光,
樸質高雅,
俗稱“水色”,
如若輕輕一敲聲音不脆(一般不能敲),
經用久茶汁滲透壺壁氣孔使壺色逐漸變深,
加上茶色(褐黃)的作用,
壺色越來越樸雅,
再加茶汁茶油的作用,
使壺逐漸在表面有層亞光,
亦有人稱為“袍漿”,
就可以從袍漿中分辨出它的古、舊、人造的或是自然的。
其次,
壺中到出的淡茶水、有茶色、茶香、人造的達不到此效果。
因此在紫砂雙重氣孔結構的壺壁,
經沸水在壺內、外的淋泡,
壺壁氣孔隨之亦有它熱脹冷縮的反應,
由于這種反應泡過茶的就有茶香、和茶味、盛過油的就有油味、貯過其它物質的就會吐出其它物質的異味,
故壺壁的雙重氣孔有冷熱急變而產生的體換或貯換的功能。
茶銹,
自然的有一層薄薄的堆積片,
人造的盡是一股黑色的附在壺內壁,
這是要我們需留意的。
茶銹我們曾請上海生物研究所化驗過,
它含有灰黃霉素的成分,
故茶有消炎消毒的作用。
第三、做工(即成型工藝),
古舊作品,
配件制作大都是不用模子,
徒手制作的多,
名家的壺都有一種個人的風貌、風格和制作手法、工藝,
我們一般徒手制作的圓壺就在泥片與泥條吻接的接痕來推敲,
現在做假舊壺的也學會有痕跡,
其中就要憑多接觸的經驗去分辨了,
你要多看多熟悉,
就逐漸學會辨別了。
入手的方法:1、多看有關的書,
熟悉作者對作品精、氣、神、形的表現;2、多接觸作品,
參觀博物館、陳列館去認識作者作品的風貌,
到產地看工廠,
即亦像認識一個人一樣的去直接接觸作者和作品,
多了解,
接觸多了,
了解透了,
自己亦自然而然的認識了,
看懂了;3、了解或調查研究作者的個性風格:(1)作者一般經常做哪些作品、哪些特色的作品。
(如程壽珍、球、防古)(2)他的工藝制作裝飾表現的手法;(3)他的造型的特征(作者的審美觀和藝術休養,
以此形成的個人風格和作品特征);(4)他的印記,
除明記以外,
有沒有暗記(供春累壁按按指羅紋隱現,
大彬手指印)(5)從壺上的陶刻書畫作者署名與壺作者一并推敲等等。
第四,
了解一些民間大傳說、故事、師承、薪傅、作品收藏的趨向:(1)在陽羨“砂壺名考”李景康、張弘編著,
其中有些作者的作品都寫明了來龍去脈(作者、制作的作品、印記收藏是誰、轉藏是誰),
有的不太明確,
這說明有了記載;(2)民間發現的紫砂壺,
了解來歷、藏家、沿傳,
增加知識。
(3)與行銷領域中的經營者多交流、交談,
從中得到識辨知識,
有的也會有自編,
那就從泥料、工藝特征中去分析辨別。
第五,
依靠集體的力量,
組織收藏家協會、藝術沙龍由此成立集體鑒壺小組,
開展收藏交流、鑒別交流、學術交流等。
依靠放寬視野的集體智慧,
做好收藏鑒別工作。
(如上海虹口區收藏協會經驗)
第六,
價位的問題,
暫時也不能說得太清楚,
收藏的收藏品,
俗話叫“愛者如寶”,
一般有些作品,
可在收藏領域能接受、能流通的價格,
這是個參考價,
俗話說“顧客是上帝”、“收藏家是上帝”,
收藏家是民族文化的識者,
并也是具備一種經濟實力者,
他們有估價的眼光;另外,
一般作價亦擇某個已有價的作品來比價,
這也是個方法。
再則由專家評估、拍賣得價來參考,
當然,
這亦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
大都是個參考,
亦有作者、轉讓者與藏家的協商來達成共識,
收藏中有時要有一種耐心,
不能急噪,
看準、吃準了才行。
總之,
收藏宜興紫砂工藝壺和收藏民間工藝品一樣是一種資金的儲蓄和資金的投資,
如何取得保值、增值、升值的價值存在的,
就看你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定位就是了。
今天,
就講這些,
不一定有用,
僅供參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