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8-13 16:28:11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辨識書畫造假的新方法
如同大街上有些衣衫襤褸的行乞者是裝扮(外加表演)出來的一樣,書畫作偽招術自古以來也有一種將成品偽裝成陳舊殘破的模樣,來誘使買家上當的“材質做舊”造假法。
那么,古今的書畫造假者們除了主攻筆墨、造型與題款的這些項目外,為什么還要另外再對材質作偽下功夫呢?這與三種因素密切相關:一、書畫作偽原理。在偽成品制作完成后,要是能再相應地做一些諸如“包漿”之類的活兒,那對“像”必有或多或少的作用。二、書畫鑒藏人的鑒定方法與思路。古今有不少鑒藏愛好者對書畫的筆墨、造型及款識等項目的識別力不強,許多人的工作方法不對頭,他們總是很容易被書畫表面征象的“舊”所迷惑,似乎材質的“舊”便與書畫的“真”存在著必然關系。三、收藏古物的流行趨勢?,F在社會輿論對“盛世藏寶”的宣揚相對較多,收藏名家書畫的能保值增值的理念在某些省市接近于家喻戶曉。這使得很多根本就沒有一丁兒鑒藏經驗的人,一旦在現實中偶然面對一件或數件外觀陳舊的任何書畫時,就極易心血來潮而聽任他人的擺布,說明當前社會已流行了“崇古病”。
總之,在書畫“非作品內在要素”的作偽體系中,“材質作舊”十足是一種旨在偽裝贗品、渲染成品氣息、增強材質欺騙性的舉措。它通常有這么幾種具體的操作手法:一種是做舊色,以浸、染、煙熏或日曬等方式給成品“鍍”上一層陳舊相;另一種是加工污漬,讓成品表面生出或多或少的霉跡、水漬或在局部有意沾染些油污甚至手印腳印等等,與偽成品的色調搭配;再一種是進行磨損殘破處理,它是直接把偽成品的材質做成磨損,殘破的模樣,有的弄出若干蟲蝕蛆洞、折痕或破洞之類,讓人產生那是“長期保管不善”的錯覺。
筆者對此類造假總結出這么一種規律:當被作偽的母本成色偏“舊”的,偽本一定必經過一道或數道“材質做舊”的工序,且往往是舊的成色被強化;若母本材質如新,那個別的偽品也還會附帶再做該性質的加工。因此說,無論我們現在面對任何一件或古或今的名家書畫,越是其外觀的陳舊感顯得特別突出,就越要引起我們格外的警惕。時期,辨識書畫真偽從根本上說與材質的新舊關系不大。
藝術市場行情較好的前些年,不論仿的好壞,這些古今書畫贗品幾乎都能暢銷。要說在世面上流通量最大的書畫假貨,那絕對不是那些眾行家眼中的“高仿品”,而是那些最低檔的被稱之為“醬油書畫”的偽作,它們的仿工極為粗糙,根本是只突擊贗品表面的陳舊特征的粗制濫造物,故每件成本不足10元人民幣(但賣出的價格卻因“人”而異,高的曾達數萬元)。當然,也有些以克隆方式造的“高仿”級近現代名家的偽作,也在造假前或造假后,兼合了“材質做舊”的操作。如筆者在一家拍賣行初見到圖1關良的真跡作品《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原本它紙質純白如新,品相相當完美。不久后,筆者在另一家拍賣行意外“逮”到圖1的“絕對克隆”成品圖2時,發現此成品整個畫面像被人為撒上許多“胡椒粉”似的,這分明就是屬于有意為之的“材質做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