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1-11-05 10:47:18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金秋十月,風清氣爽。不少收藏者認為展玩書畫的佳機來臨,于是取出心愛之物把玩、會友。為了去除濕氣,有人還拿書畫到秋日下暴曬。對此,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宋向光表示:現在的確是展玩書畫的最好季節,但曬畫似乎不妥,因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會損壞書畫的質地、色彩。同時,宋教授還針對藏家頭痛的書畫保護問題披露了一些博物館的保管秘笈,以期對收藏者有所啟發。
其實,博物館是古書畫和近現代書畫的最佳棲息地。盡管偶有水浸《瀟湘圖》事件發生,但人們來博物館參觀書畫展時往往還會異口同聲地驚嘆: “呀!千百年前的書畫怎么能保管這么好?”對書畫的保管,各地博物館都有自己的秘密,一般不輕易示人。近日,記者有幸參觀了廣州藝術博物院的書畫庫房,發現他們保管書畫真的“有一套”。
油漬或汗液一旦沾染書畫,便難以去除,因此取放書畫時應戴上白色的綿質手套,防止手上的油漬或汗液沾到書畫上;在展開書畫時,切忌說話、咳嗽,以免唾沫噴落到畫面上,生成霉點。
秋天空氣中的飛絮、花粉很少,潔凈度較高,可取出書畫透氣,但不可在陽光下暴曬,因為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對書畫的質地、色彩產生不良影響。
大多數蛀蟲和霉菌的生存適溫在18℃以上,若低于這個溫度,害蟲即喪失活動能力并停止繁殖;生存適濕在60%以上,若低于此濕度,害蟲一般也停止繁殖。書畫保管以將溫度控制在16~20℃之間,將濕度控制在50%~60%之間為最佳。
裝裱后的書畫隨環境的溫濕度變化而收縮,潮濕的南方收納時要卷緊一些,以防濕氣滲入;干燥的北方收納時要略松一些,以防畫心纖維斷裂。
書畫柜嚴密閉合禁忌透光
記者:就文物保管而言,玉器怕污,陶瓷怕動,書畫怕潮——這是常識。但博物館保管書畫的方法對普羅大眾來說是比較神秘的,能不能透漏一些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宋向光:當代博物館為妥善保護藏品,會將相同質地的藏品集中存放,并根據藏品質地,調適庫房的環境條件。如金屬器一般要比較干燥,溫度可以適當低一些,以減少生銹的可能。而書畫的存放則要多加精心,這主要是影響書畫安全的自然因素多一些,要防范鼠蟲啃食或污損,要防范生霉,也要防范日光及紫外光源的高強度和長時間照射。
保管書畫時,博物館通常會根據書畫的種類、尺寸,制作專用的儲存柜,如條件允許,還會給珍貴的書畫量體裁衣,制作專用的錦袋囊匣。一些博物館還會用樟木制作書畫柜,有些博物館也采用金屬柜。不論何種柜子,一定要閉合嚴密,不要透光。另外,書畫庫房要有良好的通風,防止滋生霉菌。
大風大雨天氣莫開庫房
記者:博物館對古書畫的保護會不會因區域不同(潮濕的南方與干燥的北方)而有所差異?
宋向光:是的。中國古書畫多用紙帛繪制,紙帛本身就會因溫濕度的影響而或綿軟,或干脆,也會因環境濕度大而發生霉變。此外,為更好展示畫面,或為了懸掛,或為展閱,中國書畫多要裝裱,遇環境中溫濕度急劇變化,畫心與裝裱材料的收縮程度不同,也會使書畫發生卷曲。針對這種情況,博物館書畫收藏盡可能保持庫房溫濕度的平穩,通常會在書畫庫房入口設置緩沖區,如外界溫濕度出現異常,如大風大雨天氣,通常會盡量減少開啟書畫庫房,或不提取書畫藏品。
中國收藏家也注意到了南北氣候的差異,因而采取了不同措施:南方潮濕,要防止濕氣對書畫的滲透,在收納時要卷得緊一些;北方干燥,要小心紙帛的干裂,收納時要略松一些,防止畫心纖維的斷裂。
宜人生活環境可保存書畫
記者:南方比較潮濕,我發現有人喜歡在秋高氣爽時節把書畫拿出來晾曬,以去除濕氣;有人則用樟木箱保管書畫,認為可以防霉防蟲。這些做法可不可取呢?
宋向光:這些都是傳統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秋天,天氣溫濕度比較適宜,其氣候變動比較平穩,空氣中的飛絮、花粉也很少,潔凈度較高。此外,秋天也是收獲的季節,天高氣爽,風清日朗,在品味豐收的時候,展玩自己的書畫收藏,其樂融融啊。當然,展玩可以,曬畫似乎不妥,因太陽光是最強烈的紫外光源,秋日雖為暖陽,如長時間暴曬,也會對書畫的質地、色彩帶來影響。所以藏家展玩書畫時,要在沒有直射陽光的清潔房間或棚架下,凈手收心,徐徐展開,懷敬畏之心,以欣賞之情,感受書畫的藝術之美,感念先人的創造之力。
記者:從科學角度講,您認為普通藏家應如何保管書畫才能延長其壽命?
宋向光:妥善保管,就是創造適宜的存放條件和選取安全的存放方式。所謂科學保管,主要是根據書畫的材質營造適宜的存放環境。通俗地說,人們生活感覺舒適的環境狀態,也適宜書畫保存——不要太刻意地去強調溫濕度的恒定,因為書畫也要呼吸,平緩的溫濕度變化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以畫會友也是一種保護,這是對書畫價值的保護,只是要注意書畫取用和展示時展示環境的適宜和安全,展開畫卷的力度要適宜,不可匆忙,避免撕裂畫卷。存放方式則包括對存放器具、存放地點和存放處所的選擇。古書畫存放應有專門的囊匣和箱柜,最好是平臥放置,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和不潔的場所中。
我一貫主張:藏家如果住房條件不理想,就可以選擇銀行保險箱服務——當然需要事先考察存放場所的環境條件。現在,許多檔案館和博物館為特定民間收藏提供免費存放服務,藏家也可以與他們聯系洽商,這也是多贏的選項。
廣州藝術博物院保管書畫“有一套”
與其他種類的藝術藏品(瓷器、玉石器、紫砂器和銅器等)的保管相比,書畫的保管養護困難得多,需在防火、防紫外線、防塵、防燥、防蟲、防油煙、恒濕、恒溫等方面做到萬無一失,因為中國書畫通常以宣紙、絹、綾等有機纖維材料為載體,時間長了很容易被蟲蛀蝕或脆化。廣州藝術博物院現有宋、元、明、清及近現代書畫藏品數萬件。那么,這些書畫藏品平時是怎么妥善保管的呢?
該院院長陳偉安告訴記者,廣州藝術博物院一直以來都在努力改善藏品存放環境、存放設備、展出環境、展館設施等,讓所有入藏文物均能得到良好保護。據廣州藝術博物院保管部主任張素娥介紹: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日用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保藏部門除吸取古人的傳統方法外,還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記者在張主任的陪同下參觀了該院的庫房,感到他們保管書畫真“有一套”。
接觸書畫前需戴白手套:相關人員都戴上白色的綿質手套,防止手上的油漬沾到書畫上;在展開書畫時,切忌說話、咳嗽,以免唾沫噴落到畫面上,生成霉點。
合理控制溫度和濕度:實踐經驗及科學數據證明,大多數蛀蟲和霉菌的生存適溫在18℃以上,若低于這個溫度,害蟲即喪失活動能力并停止繁殖;生存適濕在60%以上,若低于此濕度,害蟲一般停止繁殖。但是,倘若相對濕度低于45%,紙張則有可能出現脆裂現象,造成物理性損壞,尤其是對如油畫、粉畫等類藏品而言,發生脆裂的危險系數會更高。因而,保持控制相對濕度的下限,是對書畫藏品保養的另一個嚴格要求。據此,保藏部門的做法是將展館和書畫庫房的溫度控制在16~20℃之間,將相對濕度控制在50%~60%之間,這樣就可通過抑制害蟲、霉菌的生長繁殖達到防蟲防霉、保護書畫的目的。
加裝樟木板防蟲害:為防止害蟲的滋生,保管部門在設計制造藏品柜時就做了有效的保障措施,即在每個內層板上都加裝一層樟木板,上面再鋪上絲滑的天鵝絨作保護墊。這樣就達到長效防蟲的目的了。
書畫藏品擺放最忌疊“羅漢”:除了要有合適的存放環境外,藏品的存放方式合適與否也會直接影響藏品的安全。書畫藏品最忌疊羅漢般擺放,因為這樣擺放會造成互相擠壓,輕則發生折、皺、變形,重則爆裂。中國書畫由于質地是柔韌性高的宣紙和絹,所以通常將之卷起來存放比較合適。
但是,油畫、粉畫、唐卡等種類畫品就不適宜卷曲,否則時間一長就會導致油彩剝落、皸裂現象出現,造成物理性損壞。因此,這類畫品裝框前只能平鋪置放。為解決此類畫品的存放問題,保管部特制了幾個超大規格的畫柜。而裝在畫框內的藏品則應垂直懸掛,這樣既節省空間又起到防塵作用,利于書畫保存。記者看到,廣州藝術博物院的油畫品、漆畫就全是掛在網架上的,這樣便大大提高了庫房空間的利用率。
結語
事實上,書畫保護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話題,我們應借鑒前人的經驗,更要視條件、環境而定。
明代屠隆所著的《畫箋》提到:“以杉桫木為匣,匣內切勿油漆糊紙,恐惹霉濕。遇四、五、六月之先,將畫幅幅展玩,微見風日,(然后)收起入匣,用紙封口,勿令通氣。平日張掛名畫,須三、五日一易,則不厭觀,不久惹塵濕。收起先拂去兩面塵垢,略見風日,即珍藏之,久則恐為風濕損其質地。”清代周二學著的《賞延素心錄》又云:“小畫作匣,用香楠木,卷冊用舊錦為囊,或紫、白檀作匣,不但舒展發香,且能避蟲。”這些前人的書畫保管經驗,今人需辯證地汲取,如嶺南天氣潮濕,普通藏家把書畫裝裱成掛軸裝飾家室就不太合適;香楠木像樟木一樣,散發出的氣味蟲怕怕,著實能起到驅蟲、避蟲的作用,則可以采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