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1-23 16:18:12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漢代是書法理論的源頭,同時也是藝術漸趨自覺的時期,揚雄的 《法言》與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的論書思想后來成為中國書論發展的兩極:尚意與尚象。由于漢代書體大備,研究重點在于對書勢的研究和書體的批評上。 到了魏晉,書法的審美價值開始強化,加之玄學興起,理論家關注的焦點是心、言、象、意的關系,書法的形態表現以及人對自然和書法的認識,南北朝時期的書論則將目光從書體轉向書家,對二王的價值評判成為熱點,當然在北朝,其書論仍以復古辨體為顯著特點。 隋唐書論欲矯六朝浮靡之風,故強調中庸合度、剛健有力的審美趣尚,同時確立書法規范和法度,八訣、六法應運而生,對王羲之的認識及評價也是書論研究中的方向。 宋元時期,儒、佛、道、禪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書論中各種思想揉合,既重視人格對書品的作用,也強調自然無礙的創作態度:既開啟以禪論藝之風,也承襲嗜古尊古之祈尚。對意的倡導和對傳統持尊重的態度是書論的兩條主線。 明人論書提倡骨力與姿媚的結合,另外還具有明顯的張揚個性、擺脫傳統束縛的傾向,標舉天趣和無意為工。清初書論重技巧,求淳樸天然之境界,中、后期對古代文物重新認識,碑學大熾,變者,天也是書論研究中的主導思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