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1-23 16:53:45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點”是楷書筆畫中最小、最不起眼的筆畫,但不要小看,它是非常重要而且變化很多的一個筆畫。傳說東晉王獻之小時候練書法很勤奮,練完了三缸水。有一次寫一個字忘了寫點,父親王羲之見了就順手在上面補了一點。后來王獻之的母親見了這個字后說:“吾兒寫完三缸水,只有一點像羲之。”可見點有多么重要。古人有“點不變謂之布棋”之說。意思是說點不能像棋子一樣大小、形狀劃一,到處亂擺。點是形式多樣、態勢多變的筆畫,不同的字、不同部位的點態勢各異。
一、露 鋒 點
“露鋒點”顧名思義在點的左上部有一露鋒的銳角,這也是點的主要表現形式。如顏體和柳林“太”字的點,都是露鋒點。其寫法如下:
①向右下直下起筆;②逐漸按筆;③提筆(筆鋒提至中心處);④自右向左圓轉收筆。
露鋒點均有尖鋒,起筆無須回鋒(回鋒就是藏鋒點了),故應直下起筆。如果寫點僅有起筆、按筆下行而沒有③、④兩個動作,點的下方容易出現折木現象,故須提筆讓鋒尖在折木之處圓轉收筆。
二、藏 鋒 點
藏鋒點是將點的起筆處的筆鋒藏起來,故又稱圓點。如顏體“令”字的點和柳體“并”字的右點,不是直下起筆,而是逆鋒向左上起筆,然后提筆圓轉,再向右下逐漸按筆,其他步驟與露鋒點相同。
三、相 向 點
面對面的兩點,稱相向點。顏體“孫”(孫)字中“小”的兩點和柳體“宗”字的下部兩點是相向點。相向兩點的右點寫法與露鋒點相同;左點寫法卻不能一概用露鋒點的寫法去生搬硬套。這與豎畫垂露的收筆方向相同,故左點的收筆方向應該是從左住右收。
其寫法:
①向左下直下起筆;②逐漸接筆;③提筆;④自左向右圓轉收筆。
四、出 鋒 點
點,有腹有背,圓弧部分為背,近乎直線的部分為腹。出鋒點與露鋒點的態勢大致相似,只是在露鋒點的腹部多出一個鋒尖即為出鋒點,如柳體“丘”字中間的一點。寫法如下:
①向右下直下起筆;②逐漸按筆;③提筆;④自右往在再向中收筆;⑤頓筆;⑤逐漸提筆出鋒。
點的出鋒與撇和懸針豎的出鋒一樣,要注意筆筆送到。有的出鋒點的出鋒處在點的上部而不在下部。如顏體“充” 字的上點,與一般的出鋒點的寫法也不相同:
①逆鋒向左上起筆;②提筆圓轉;③頓筆漸按;④提筆折鋒;⑤向左漸提出鋒。
此點沒有提筆圓轉的收筆動作,毛筆下頓鋪毫后筆鋒在④處筆腹已在點的底部,這時提筆,筆尖仍在④處,然后折鋒,向左漸提出鋒。所謂折鋒,就是將圓錐狀態的筆毫,分為東、西、南、北四個面,如果下頓的是“南面”的筆毫,那么提筆后折換成“西面”的筆毫,然后再稍頓漸提出鋒。這時筆毫方向與運行方向仍保持一致,故還是中鋒運筆。
五、呼 應 點
呼應點位置態勢與相向點基本一致,只是在左點的腹部多一個出鋒的鋒尖,右點與露鋒點完全一樣。柳體“其”字的左右兩點就是呼應點。其左出鋒點的寫法:
①直下起筆;②逐漸按筆;③提筆;④自左向右再向中圓轉;⑤典頓筆;⑤逐漸提筆向右出鋒。
顏體“少’字的出點鋒左與柳體“其”字的左出鋒點稍異,但與上面顏體“充”的折鋒出鋒點相似,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呼應點除了左右書寫線路不同外,還有一個出鋒的方向問題。如圖5“少”字中的虛線所示左出鋒點的鋒向所指,必然是右出鋒點的起筆之所在,而右出鋒點的鋒向所指又恰恰是下一筆畫的起筆之所在。這就是互為呼應。呼應點的左點為呼點,右點為應點;同時,右點對下一筆畫來講也是呼點,呼出下一筆畫來。這就叫前呼后應,筆斷意連。寫時左點出鋒后,筆雖離紙,筆畫斷升,但筆在空中仍然按呼應方向“飛渡筆意”,筆意是連的。這種“飛渡”即點畫間的呼應貫氣。
六、相 背 點
八字形分開的兩點,為相背點。如顏體“輿”(與)字與柳體“其”字下的兩點就是相背點。其右點與露鋒點同,不再贅述。其左點實際上是短撇,其寫法可參照短撇的寫法。左點撇出雖與右點相背,但撇出后筆鋒在空中有個反方向弧度軌跡,然后落到右點起筆處。這就像打籃球的扣籃動作一樣,可以正面扣籃也可以反過來扣籃。但相背的兩個點在書寫時一定要連續完成,使其筆斷意連,切不可寫完左點放下來蘸墨、掭筆或看字帖,然后再寫右點。
相背兩點所形成的夾角一般有個定式,不論是顏真卿還是柳典公權,或王羲之、蘇東坡,相背點之間的夾角大致為90度。
七、 水 三 點
三點水邊旁就是“水三點”。如顏體“江”字、柳體“海”字的三點水,形態基本相似(見圖53),第一、二點均為露鋒點,第三點為左出鋒點,露鋒點和在出鋒點的寫法上文已述過。要注意的是每一點的向背、角度及位置的變化,第一、二點均面向左下,第三點面向右上且有出鋒。這三點的位置一般呈弧線排列,而非直線。其角度第一點比第二點略大,相應來說,柳體比顏體的角度大。第三點的出鋒部位柳體點比顏體略高些,但它們出鋒所向,均與下一筆畫的起筆處相近。
八、火 四 點
“火四點’即
“四點兒”。如柳體“然”字下的四點古代篆書寫成“火”,這也許就是“火四點”之名的來歷。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中的“然”字四點與柳體相差無幾(見圖54)。火四點一般情況下左邊第一點和右邊的第四點面向里背朝外,形成向內合抱的態勢。這就符合組字八面拱心的基本規律。書寫時,火四點要講變化,不可機械照搬,顏體和柳體就不盡相同。總之,在書寫時要注意點的向背之勢及呼應關系。
南宋著名詞人姜夔還是一位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他著的《續書譜》,
有這樣一段話:“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他把點比作人的眼睛和眉毛,十分形象妥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