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1-23 16:55:04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鉤是一種常見的筆畫。鉤有豎鉤、橫鉤之分。在書寫方法上,無論是豎鉤還是橫鉤,都是豎畫或橫畫與點的出鋒相結合。因此,鉤的書寫亦是豎畫、橫畫與出鋒點的連寫。
一、 豎 鉤
顏、柳堅構的寫法基本相同。但在提筆到出鋒的運筆方法上,又有提轉豎構與翻折堅鉤兩種。以顏體“明”字與柳體“利”字為例,其豎鉤為提轉豎鉤。其寫法如下(見圖58):
①中鋒下行;②提筆;③自右向左圓轉;④頓筆;⑤逐漸提筆向左上平出鋒。
因豎鉤是豎畫結束再寫點的出鋒,所以注意事項可參照點的出鋒。
翻折豎鉤的寫法與提轉豎鉤稍有不同。如顏體的“司”字和柳體的“寺’字,其寫法如卞(見圖59):
①中鋒下行;②逐漸向左下方提筆送至鋒尖處;③折鋒往上頓筆(筆鋒在下,筆腰在上);④逐漸提筆往左出鋒。
這種豎鉤的寫法與上一種寫法的不同之處:在書寫時所用的筆毫的毫面有所不同。上一種豎鉤書寫時大致是用筆毫的一個毫面完成的,而這一種豎鉤在提筆到鋒尖時,毫面折換成相反方向的一面接觸紙面,然后出鋒。這種豎鉤的寫法是用筆毫的兩個毫面完成。這種利用毫面的轉換來完成筆畫的書寫叫“八面出鋒”,行草書用得極為普遍。
二、 橫 鉤
橫鉤,最典型的就是禿寶蓋頭的第二畫。如柳體“常”字與顏體“軍”(軍)字的橫鉤。寫法如下視圖60):
①中鋒行筆;②向上提筆;③逐漸按筆;④提筆;⑤自右向左圓轉至近中處;⑥頓筆;⑦逐漸提筆出鋒。
其③-⑦即右出鋒點的寫法。其注意事項可參照出鋒點。顏。柳橫鉤大同小異,只是顏體第③步按筆的角度比柳體略小、略陡而已。
橫鉤還有另一種寫法,即用折鋒的方法運筆出鋒。如柳體的“額”字與顏體的“富”字的橫鉤,其寫法如下(見圖60 ):
①中鋒右行;②提筆右上 ③頓筆;④略提折鋒;⑤漸提出鋒。
這種寫法與豎鉤的折鋒寫法相似,由頓筆右下時直接折換毫面,翻折后的筆毫方向與運行方向是一致的,故仍是中鋒運筆。這種方法在行草書寫中普遍使用,它可加快書寫速度,但筆畫不如提轉的方法寫得干凈,有時會有“賊毫”(筆畫外有筆毛的痕跡)露出,故書寫時仍須略微提筆再折鋒,確保筆畫的干凈利索。
三、戈 鉤
戈鉤的書寫難度相應來說比豎鉤大一些,主要是戈鉤的弧度變化及下行的位置不易掌握。顏體“武”字與柳體“成”字的戈鉤寫法大致相同,只是出鋒方向略有不同,其寫法如下(見圖61):
①中鋒向右下行筆;②提筆;③自下往右上方圓轉;④頓筆;⑤逐漸向右上方提筆出鋒。
據傳,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深感戈鉤書寫之不易。有一次他寫“戩”字時只寫左面的“晉”,留下難寫的戈鉤請他的老師虞世南來寫,虞世南補寫完后,正好大臣魏征進來,見這個“戳”字連聲贊好,特別是這個戈鈞寫得尤為神妙。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戈鉤的難寫度和古人對戈鉤的重視。虞世南這個人歷史上真有其人,是大書法家。現存的虞世南楷書代表作的《孔子廟堂碑》中的戈鉤均寫得非常瀟灑,婀娜多姿(見圖62)。
戈鉤也可以用折鋒的方法完成,書寫方法與橫鉤翻折出鋒相類似,出鋒的方向與橫鉤的翻折出鋒方向相反。
四、心 鉤
心鉤寫法與戈鉤相近,只是弧度略大,接近于平寫。顏體“愍”字、柳體“悉”字均有心鉤(見圖63)。心鉤有兩種寫法(見圖63),基本程序是一致的:
①中鋒向右行筆;②提筆;③向右上再自右向左圓轉或自下往右上轉;④頓筆;⑤逐漸提筆向上略偏左出鋒。
心鉤的出鋒也可以用豎鉤、橫鉤折鋒的方法以及向相反方向出鋒,這里不贅述。鉤有出鋒,其鋒向所指也就有個呼應問題。如顏體“愍”和柳體“悉”字(見圖63),心鉤出鋒后接寫中間的點,故往左上出鋒。“呼應”,使筆畫之間產生了承接、傳神之韻,是寫毛筆字不可缺少的活力所在。
再如柳體“必”字(見圖64),心鉤的出鋒引出長撇,然后空中乘勢而上寫上點,上點又引出左點,最后左點遙呼右點,使整個字凝神聚氣。其功夫便在于“呼應”。
追求呼應效果,就必須了解:毛筆字的筆畫出鋒所向必然是下一個筆畫的起筆所在處。這也是我們臨習古帖時追尋書者筆順先后秩序的重要線索。我們如果掌握了這一規律,對臨帖的筆順秩序將大有好處。
“鉤”除了上面介紹的幾種以外,還有“風”字的撇鉤與橫折豎彎鉤,但撇鉤近于豎鉤,風鉤近于心鉤,故不細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