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單位:西泠印社、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廣州市海珠區(qū)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承辦單位:廣州市海珠區(qū)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十香園紀念館
策 展 人:劉志輝、陳燁
開幕時間:8月15日(周五)下午3:00
前 言
詩、書、畫、印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四種表現(xiàn)形式。自宋代文人畫濫觴以來,四者常常結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多重的審美內涵,甚至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直指文人士大夫的文藝生活與精神追求。近現(xiàn)代藝術大師吳昌碩、黃賓虹、潘天壽、齊白石等人都追求詩、書、畫、印的融通,強調“畫事不須三絕,而須四全”。
時至當下,在日益物化的社會和快節(jié)奏的生活以及高等藝術院校分科教學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真正具有全面修養(yǎng)的藝術家寥如晨星。以明有著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yè)科班出身,卻走著古代文人、藝術家博采兼修的路子,默默堅守著先賢延續(xù)下來的詩書畫印“四全”的追求,并將之與時代相結合頗見創(chuàng)新,在這專才輩出的藝壇中顯得尤為難能。
以明的中國畫強調以寫生觀照“丘壑”,以書法帶動線條,以識見滋養(yǎng)筆墨。無論是《中國印·信系列之中國印文化景觀小記》《漁家春早》等主題創(chuàng)作,還是《羊城即景》《我要記住你的樣子,像魚記住水的擁抱》《靜界·山外山》等怡情小品,都能看出他扎實的色彩配搭、筆墨控制與丘壑經營功夫,其干凈靈巧的水色,疏朗閑逸的結構,透露出一種靈動的文人氣息與鮮活的時代氣象。流泉嗽石,遠山近村,忽然飄來一抹云靄,勝似層疊渲染,境界自出;閑花野卉,游魚戲蝦,忽然逸出一塊怪石,勝似苦心經營,生氣自現(xiàn)。
以明的書法植根于漢晉。他很勤奮,走的路子也正,以《張遷碑》《張黑女》為基礎,遍涉漢簡、章草、“二王”、宋四家與趙之謙、黃士陵等經典名碑帖,總體而言呈現(xiàn)出體態(tài)多姿,線質多變,用筆酣暢,富有濃郁的文人書卷氣。
以明的篆刻追宗秦漢,其布白分行,具有繪畫的巧思;其運刀刻石,擅于結合線條效果沖切互用,一任天然;線條厚重,方中寓圓,刀法以沖刀為主,方圓銳鈍。除秦漢印外,他還學習丁敬身、齊白石、吳昌碩、趙之謙等流派印章以及甲骨文印、圖形印,認為多學些各種形式的印章,可以豐富印面的效果與風格,秦漢印為本,流派印為用,加上現(xiàn)代人的審美,可產生新的境界,新的風格,以古為新,亦復如是。
以明還能寫詩聯(lián)和古體散文。其《觀祈風樓主寫竹》一詩,筆行風雨,如見千竿,“人生好比瀟瀟竹,幾節(jié)高來幾節(jié)低”,頗有人生哲理;《遷播瑤溪二十四景》一文,音節(jié)跌宕,如見清溪,如聞花香;《太行紀游》一文,筆重神凝,似見千峰巍峨,萬壑壁立,又見一抹煙雨,飄蕩其中。
總而言之,以明的詩、書、畫、印見法度,見意趣,見神韻,見人格,見心靈。
(文/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原理論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