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范白丁、方立華、余敏玲
學術主持:馮華年
“世界的另一面——全球南方的聲音、面具與圖騰”將展示收藏家袁繼新歷時近三十年,從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二十多個國家收集的一百多件藝術珍品,部分展品源自他深入原始部落的實地探訪,堪稱罕見之作。作為“世界文明藝術展”系列的“序篇”,展覽將于2025年8月15日至10月12日在OCAT A館呈現。
世界的另一面
全球南方的聲音、面具與圖騰
“世界的另一面——全球南方的聲音、面具與圖騰”從收藏家袁繼新歷時近三十年的五千多件藏品中,精選了一百多件來自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珍貴收藏,展現全球南方不為人熟知的藝術與文明,呈現出世界的“另一面”。在繼“雨林之歌:來自熱帶的舟楫、圖騰和集市”展覽之后,本次展覽從人類學和藝術史的雙重視角出發,開啟梳理、討論和研究這批重要收藏的序幕。
展覽主題“世界的另一面”蘊含三重含義:首先是指向文化地理上的“另一面”。長久以來,經典藝術史敘述形成了以西方傳統為核心的發展脈絡,文化意義上的全球南方藝術則常常處于邊緣化的狀態。本次展覽通過對來自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這批藏品的呈現與研究,試圖將觀者的目光引向全球視野下被忽視的地帶。
就學術研究而言,“另一面”旨在拓展藝術史的認知維度和研究路徑。當前藝術史研究主要依托以歐洲為中心所生長形成的學術話語體系,而本次展覽也希望從脫胎于非西方文明的藝術形式和觀念中,為藝術史研究提供具有啟發性的考察對象和討論方式。
最后,“另一面”意指世界的另一種面貌。展覽中的圖騰是我們較為陌生的藝術形象,透過來自三大洲的稀見藏品,我們得以目睹不一樣的文明形態、傾聽世界多元的聲音。
這批珍貴的收藏,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出于好奇心的驅使以及對人類文明的敬畏和崇敬,袁繼新先生持續行走穿梭于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二十多個國家,包括亞洲的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老撾、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和尼泊爾;非洲的加納、科特迪瓦、馬里、幾內亞比紹、布基納法索、多哥、喀麥隆;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瓦努阿圖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等。
袁繼新先生深入走訪這三大洲各個國家、甚至人跡罕至的地區以及原始部落,比如巴布亞新幾內亞塞皮克河流域沿岸的安托人(Amto)、米安人(Mianmin)和雅特穆爾人(Latmul)等氏族聚居地,得以洞悉當地人的生活習俗和思想觀念。袁繼新先生近三十年持續將其認為最能代表當地文化和藝術面貌的器物收藏并運至中國深圳,同時也帶回了難得的田野考察影像。
本次展覽呈現的一百多件藏品,將囊括拱門、亭子、樂器、面具、首飾和圖騰等珍貴收藏,由“圖騰與力量”“亭臺與聲音”“面具與飾物”以及“流動的市集”四大版塊組成。觀眾也將切身感受來自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藝術與文明,以及根植于當地的知識與智慧。同時觀眾也有機會在最后的版塊“流動的集市”中挑選心儀的收藏,將來自全球南方的藝術帶回家。
關于策展人
范白丁,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曾擔任OCAT研究中心學術總監、蓋蒂研究所客座學者、瓦爾堡研究院訪問研究員。主持參與多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承擔學術譯叢和學術年刊的翻譯與編輯工作。研究涉及圖像志與圖像學傳統、美術史學史、文藝復興藝術理論、世界藝術等方向。
方立華,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藝術史學史專業。2005年以來一直持續在美術館推動研究、策展和出版實踐,現為OCAT藝術總監。參與策劃重要展覽“自然設計”“詩與藝術”(2024)、“在林中路上”(2023)、“參與的雕塑”(2022)、“記憶術”與“記憶宮殿”(2021)、“小說藝術”(2018)等;參與執行主編《藝術及其歷史》(2018,商務印書館)等。
余敏玲,本科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上海大學在讀研究生,聚焦文物/文化遺產方向的學習與研究;曾翻譯康定斯基經典著作《藝術中的精神》和《點線面》,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自2012年就職于OCAT,主持或參與多個國內外重要展覽及藝術項目的統籌工作,參與策劃的展覽包括“抗體——新視覺藝術節2017”(2017年)、“在林中路上——OCAT十八周年典藏展”(2023年)、“時間的凝視——OCAT十周年典藏在光明”(2023年)、“自然設計”展(2024年)等。
關于學術主持
馮華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藝術學系(B.A.)、香港大學藝術史系(M.Phil.)。曾主持翻譯《世界藝術地圖》、參與翻譯《藝術博物館》等。曾經在北京公社和佩斯北京畫廊任總監。現為吳作人基金會兒童美育分項基金項目主持人,在北京進行兒童審美和藝術史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