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1號展廳
承辦單位:沙孟海書學院、陳振濂書學館、陳振濂文藝大師工作室
協辦單位:浙江大學書法美育館/陳振濂書法美育館、寧波美術館、寧波市書法家協會、寧波印社
系列展覽:陳振濂《中國書畫鑒藏史叢札》書法學術特展
展期:2025.8.20-9.10 地點:寧波市江北區新馬路12、18號陳振濂書學館
一
一代宗師沙孟海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留下了煌煌功績,在他老人家身后,我們后輩門生子弟遵其遺囑,在中國傳統書法篆刻藝術的提高和普及方面,尤其是在中國印學方面,也作出了我們力所能及的貢獻。比如沙老號召百年名社西泠印社要打造“國際印學研究中心”,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不斷推進當代中國印學、金石學的健康發展,力求取得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二)是強調國際化和世界性,推動中國印學篆刻學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
回顧西泠印社近20多年來不斷進步的學術藝術步履,我們提出的“重振金石學”“詩書畫印綜合(兼能)”,和2000年創立的“大印學”(學科交叉·文明交融),2021年提出的“世界印章史”“文明互鑒·一帶一路”圖形印項目,以及關注篆刻學學科建設、金石學史與印學史等等,背后都蘊含著追隨沙孟海先生當年努力探索前行所獲得的學術視野、宏大格局、貫通古今中外并甘為時代前驅的意識。
沙孟海先生對家鄉寧波有深厚的感情。1992年他還健在時,即創辦了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沙孟海書學院”,近30年來活躍在全國書法篆刻界,不斷以高端、前沿的姿態引領時風,在業內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遵從沙老的囑托,我也因有此因緣而接手了一個報效師恩的重要學術平臺,并可以據此引領當下國內國際的沙孟海研究甚至使它關聯到書法學學科建設的高度,從而使“沙孟海”這個名字,在當代學術史上獲得永生且萬年不朽。30年后的2022年7月,寧波外灘新馬路上,新成立的“陳振濂書學館”開館。在開館式上致辭時,我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取名“陳振濂書學館”是因為寧波東錢湖畔早已有一座“沙孟海書學院”。我取“館”為名,是基于在語詞上看,特意取“院”大“館”小,并以之定格,以示師生相隨相奉之意。二是在寧波早已經有我的名字命名的書學館,又有文藝大師工作室,這幾年一直很活躍。端賴同事們努力工作,頻度很密、發展很快。但我們組織策劃的所有活動,都要以“沙孟海書學院”為領銜或主要參與。三位一體,以顯示這是在同一桿旗幟號召下、同一種學術思想理念指導下形成一個互動互補的重要學術矩陣。這樣的“矩陣”,在寧波市委宣傳部、寧波市文聯書協的支持下,于“港通天下、書藏古今”的寧波文化走出去,創造全國影響世界影響而言,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刻不容緩的。比如這五年來,由寧波陳振濂文藝大師工作室主要擔綱、西泠印社主導并全力推動的《世界圖紋與印記/一帶一路》《文明互鑒/一帶一路》總共三屆“圖形印創新實驗項目”展覽,作為國家交流項目,6月9日先到紐約聯合國總部,6月27日到瑞士日內瓦,再到巴西金磚國家文明對話,到日本大阪世博會,再加上中東歐、南美哥倫比亞,迅速形成了國際化格局,以此來實現沙孟海先生的“國際印學研究中心”的西泠印社治社理想,又是從寧波發源的又具有世界性又屬于傳統藝術品牌,這個“矩陣”的作用,豈可輕忽之哉?
二
2025年是沙孟海先生誕辰125周年,為此我們這個“矩陣”又共同策劃了一連串成規模的系列活動。
(一)為寧波歷史悠久的書法文化積累作貢獻。
寧波陳振濂書學館開館已有3年多,處于新馬路文化街區,又是重要的文物保護建筑;作為一個常設館,它必須具有藝術品館藏建設的長遠計劃。從建館之初,要辦一個成體系有規模的書法捐贈展,一直在我們的籌劃思路之中。至2025年初,開始落實。總量約在60件,橫匾條幅對聯橫披中堂尺頁扇面均有之,它的目的,是旨在為寧波、為書學館積累一筆豐富的藏品資產序列。而且,為了尊重收藏界的慣例,和確保它今后若干年間的市場價值不有意外變動,捐贈展多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唐詩宋詞名句格言為主,而不取“主題創作”的形式。這一舉措,是對鄉前賢藝術巨匠沙孟海先生的禮敬也是在外游子對寧波家鄉文化建設的重要祝愿。
(二)為紀念沙老125周年,特地籌劃了一個閱讀沙老著作傳世著作《印學史》的書法札記特別專場,取名曰《“印史溯往錄”——讀沙孟海<印學史>書法札記》展,共50件。
為宣傳沙孟海先師的學術思想,表達對沙老的崇仰之心,以細讀沙孟海著作形成札記心得書法作品的形式辦一個專題展,這在書法界還是第一次,在名人紀念活動中,也是第一次,所以它在辦展形式上具有原創的意義。
沙老的書法著作豐富而發明甚多,而我特別認定《印學史》作為讀本和取為書法創作札記的底本,是因為這部沙老的著作在一個時代里影響最巨,普及推廣作用最大。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童嫗能解、足為印史奠基之碑石。而且其中關于“印學”與“篆刻”概念的分合、早期古璽印時的“印工”姓名、文人治印的第一代當推米芾、明清篆刻印派分列的依據、“浙派”印風崛起的理由等等觀點,都是發前人所未發;尤其是以考古、學術、文史的學者立場論“印學”,與刻印匠人靠技術經驗論印學,可謂是大相徑庭、截然不同。且沙老既為西泠印社社長,從專業角色上看,似乎也以先推“印學”為宜。
以此來紀念沙孟海先生125周年,我以為非常符合作為門弟子的身份。
(三)沙老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書法篆刻巨匠大師。如果說專門創作沙孟海《印學史》讀書札記,主要是針對沙老個人的卓越成果的推介;那么若置沙老于當代史格局中看沙老,究竟會有一個什么樣的歷史定位?是開宗立派?是有獨辟蹊徑之功?是標識著一個歷史發展基點?如果只就沙孟海論沙孟海,饒是再偉大,恐怕也是不夠的;必須把他放在當時最杰出的印學群體中,去觀察去定義,也許才能見出金石永恒、顯出沙老當之無愧的擁有真金白銀的宗師含量。回憶起來,這一組《篆刻近世錄》的創作本無事先計劃,可以說得之非常偶然。恰恰是在寫完《印史溯往錄》50件之后,忽然想起倘若對沙老作歷史定位,需要再增加一個近百年、近現代史的視角。于是擬題20目,從缶翁吳昌碩、悲庵趙之謙、二弩老人趙叔孺、黃賓虹、齊白石、海上缶門、浙派王福庵、粵川派四子黃士陵、西泠四子、《印學概論》現象、五六十年代的篆刻活動、來楚生陳巨來張魯庵、君匋藝術院等等,先以此為背景敘述;再來看沙孟海先生創作的特征:重古璽而不入流派,還有理論文章的《印學概論》《沙村印話》《印學形成的幾個階段》諸多著述,顯然是一種以特殊的、無可替代的以文史考古學者身份治印,和以獨立的學術立場取法古璽漢印實踐,雖只有區區20品,作為一個主題性的展覽系列,已足以彰顯出沙孟海先生的高山仰止、卓爾不群、無可取代的歷史地位。
三個展覽各有領屬。其實它是一個展覽中的三個主題性子展覽。紀念沙老是大主題,書學館捐贈展、《印學史》讀書札記、近世篆刻史,應該是三個子題。我想以這樣的創新姿態,辦一個前所未有的復合性書法展覽:宗旨是紀念沙孟海先師誕辰125周年,同時兼帶著對古代3000年印學史、和近代100年篆刻史的梳理;使一個社會意義上的紀念性的展覽活動,不僅具有賞美的價值,也有思想和學問的價值。
陳振濂
2025年6月28日于湖上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