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錢文達
開幕:2025.8.30 16:00
陷入日常——如何觀看顧文璟的繪畫
切入到對顧文璟作品觀看的細密視角和路徑可以分為很多,諸如攝影與繪畫之間的生產關系,歷史、時間與記憶所組構成的復合的視覺感知層次,私密情感中的普遍經驗等等。但我覺得最為重要的,同時也恰好將以上這些訊息籠統囊括到一塊的思考點,便是關于日常性問題的探討與延伸。
如亨利·列斐伏爾所說:“熟悉不一定是已知。”熟悉是一場在日常經驗上被認定的理所應當,這“應當”掩蓋了對于事物關鍵部分的求索與思辨,去阻擋追問那個已然在不斷更新的日常現實。因而當下現實的陷阱是,熟悉以千方百計的偽裝去套取達成已知的可能性。如何去發現這熟悉和已知之間的縫隙,成為了顧文璟日常性繪畫中隱秘交織的內容。
日常性僅僅是一種輕巧而單向的現實描繪嗎?我看未然。在眾所熟識的維米爾筆下,荷蘭黃金時代的雍容、野心、靜謐和隱秘的消頹從容演繹著。繪畫里的日常性抓取更為深層的現實結構。
在夏爾丹那“平凡”的靜物中,一方面,靜物畫從禁閉的歷史廳堂中閃爍出魂靈的觀念星光,日常成為一種普遍的真實;另一方面,物與人在以現實為線索的哲思框架內被置放到同等地位,凡塵之中就此消隱著執拗的華貴。在這一日常性的譜系延續中,塞尚進一步對其形式化,并將一種繪畫的本質性探討融于其中,日常便開始具有著純化的審美話語。而到了后現代,日常性被日常政治或日常歷史所填充。異化的日常被增補為內容更為豐富、層次更為多元的媒介話語空間。
顧文璟對于圖像所修飾產出的既成穩定的歷史樣式存疑,她的興趣在于圖像得以被構建出的歷時的知識模式,而不是絕對無疑的單一內容。這種知識模式所帶來的訊息帶有更多混雜的不確定性,但同時,由于它的不夠確定,它所帶來的豐富層次和思想潛能就越是讓顧文璟著迷。這一訊息讓我想起休謨關于思想的一段論述:“思想是一種劇場,不同的感覺一個接一個地登臺下場,并且在無盡的位置和秩序的多樣性之中混合在一起。”這種混合體驗讓攝影與繪畫之間的聯動成為可能。
偽造一種充滿歷史象征意義的圖像文獻,并進一步由繪畫進行佐證。在她的《三種修復的方法》系列中,她選取了家附近的圓明園作為繪畫/攝影考古的素材。圓明園對于顧文璟來說有兩種不同的指向,而這兩種意義指向同時扎根于她的個體經驗之中。一方面,作為民族歷史的創痛記憶,這一景觀始終以破敗的姿態記錄著揮之不去的時代屈辱(所以“修復”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另一方面,作為日常景觀,圓明園又以“公園”的現實公共屬性參與到顧文璟的個人生活記憶之中。因此對其來說,圓明園既是歷史意義上的,也是審美意義上的經驗存在。而所謂的修復,只是一種概念上的戲謔,她并沒有集中關注于修復的目的本身,而是假修復之名,來行就解構、純化歷史與記憶儲存/生產機制之實。
經由攝影的中轉,她將修復歷史的實證經驗落地為繪畫的偶然性實踐。看似兩種截然相反的經驗模式在顧文璟這里總和為一種來自傳統的平衡:歷史記憶作為世界的一部分,總是無休止地被客觀和主觀所纏繞,被理性和感性所裹挾。
這也就是為什么,顧文璟往往給人某種稚幼的不求甚解的老成感。她既是一個初入社會看似知之甚少的青年,又是一個始終頓悟的俯瞰眾物的君主。在她大部分關于私密記憶表達的畫作中,我們能輕易感受到看似溫柔的狡黠,滿布猶疑的暴力。那些空寂的畫面部落仿佛被藝術家純化的日常碎語所主導,所盤踞。一些出自間接經驗的游戲深諳與其直感的情緒宣泄對沖為一種新鮮而不明的認知效果——藝術家懵懵懂懂地或是對這個世界發出無所謂地批判,或是對其產生無緣由地迷戀。
在顧文璟的《雪》系列里,雪景/人被置入到一種神秘的實存感知之中。這神秘之所以神秘來自每個人對自我記憶的探索、留駐與懷疑。在我個人的經驗中,我未曾也未能精準確認過往記憶的全部細節,只殘留一個未明而深刻的印象。而且事物在回憶中愈是殘存,更是能顯示其分明的真實,若要執意冷靜地回到實地去翔實考據時,更只感其是為虛幻,是錯覺,深感無趣。《雪》便將這記憶里的實存感知進行了強化,借由攝影媒介的中轉,繪畫既轉瞬又穩固地抓取著“雪”這一回憶形式的每一段本質。回憶的價值恰恰在此:物僅僅是作為那個時候的主體經驗的純化儲存而存在。回憶與時間的流動在其繪畫中成為了集中鮮明的實存顯現。
在顧文璟的實踐系統中,記憶與繪畫、攝影一同,并構為一座裝置化的劇場。無形的感受、情緒、記憶、訊息與作為物質載體的繪畫、攝影互為串聯共融,逐步取消了先后、內外、有無的創作邊界。就像她所喜愛的貝爾納·弗孔一樣,以無從抓取的意識尺度書寫著精準而充滿強度的日常狂歡。
在尚且初始而留有未知的時光里,顧文璟完成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充分已知。
(文/錢文達,來源:作者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