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董惠賢、王弋鯨
承辦單位:三影堂教育計劃
展覽前言
府學平江圖。正書,無年月。
——[清]孫星衍《寰宇訪碑錄》
清代金石學家孫星衍在其《寰宇訪碑錄》中詳盡記錄下了自周秦至元代的碑刻以及磚瓦八千余種。每座石碑的確切所在地、立碑時間、以及書體等都被鉅細靡遺地編篡進了這部書中。浩瀚碑林,好不熱鬧。在這詳細與豐富交織間,《平江圖》碑頗為落寞。沒有刻圖年代,未曾多加考釋,大儒只好暗暗哀嘆,如實直錄于紙上—無年月。后人僅能從史書文本中,寥寥筆墨處,通過主持刻碑工程的南宋平江知州李壽朋,窺見約莫朝代。千余年間,朝堂更迭、區域重整,《平江圖》碑帶著宋人的委婉謙遜,凝望著日晷漸移、聆聽著更鼓沉沉。
《平江志新編》這一展覽源于藝術家組合MAGESPACE對于兒時共同記憶的懷思和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變遷的觀察。MAGESPACE的三位成員維楽、趙宸緒和俞啟凡皆出生和成長于蘇州。從齠齔到而立之年,他們見證了平江路這一歷史文化區域的更迭,從充斥著小販叫賣和吳語早市的老城區煙火氣,到騰籠換鳥、舊居民遷出,網紅咖啡廳入駐、商業街的打造和江南水鄉景觀的名牌。似乎平江什么都變了,從時髦的city walk、同質化的文創紀念品、商業化文旅千遍一律的烤腸和小吃攤、游客化的景觀營造,平江成為了社交媒體的打卡新寵,卻也失去了部分地域文化的傳承。似乎平江從來沒有變過,它的整體布局被作為歷史保護了起來,反映著《平江圖》的城市水道體系、干支河原貌、以及前街后河、街河平行的雙棋盤格局,延續著唐宋以來的城坊錯落。藝術家以相機鏡頭為筆,運用影像拼貼、聲音采集與現場裝置,“介入”到平江的改造中去,將居民的記憶與城市空間的變遷疊合,呈現出一部創作者視角下的地方志新考。
《平江志新編》展覽以影像敘事作為方式,打破時間的線性邏輯,意圖將過去和現在壓縮進同一個荒誕異托邦。昨日與今朝被迫并行,美與丑交錯:姑蘇水岸、灰瓦白墻、集體記憶的公園,與紅底白字的標語、廉價建筑廢料、舊址拆除換上的假圍擋同場共生。在文化鄉愁、影像碎片和山河故人的燈影交錯間,舊城區如同《平江圖》碑,筆挺地站立著,靜立于時光中,回望白居易記憶中的吳酒一杯春竹葉,也投向張繼筆下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古今如鏡花水月,以此展為后人行吟。
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是蘇州文旅的一枚重要名片,經過十多年的改造和返修,這片區域擁有了寬闊的街道,精心經營的商業環境,以及迎合多元文化和個性化體驗的產品,滿足了當代游客的需求。此間種種,皆為當代的旅游業發展和經濟創收提供了源源動力。然而,許多歷史文化景點實則都面臨不小挑戰,現代化改造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對過去歷史的破壞。翻新傳統建筑,在其“破壞”上,重建具有“歷史氛圍”的新商業空間,并將其命名為“遺產建筑”,似乎能短時內快速的將歷史街區轉變為“仿古主題公園”。然而,這一過程往往以破壞真實歷史建筑為代價。
雖然后現代主義挑戰傳統的中心主義思考方式,引入了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和“重構”,但它也帶來了價值理論中的文化和審美虛無主義。隨著消費主義的興起,文化產品失去了真正的價值,人們更多地關注其商業和娛樂價值。后現代主義的動態本質可以將城市從統一的理性系統重塑為碎片化的“拼貼”,這種變化被批評為產生混亂,無組織的空間。
2023年的某一天,三位志同道合的本地青年聚在了一起,在閑聊中就決定好好的去平江路看一看,這片只存在于兒時記憶中的街區到底成為了什么模樣?似乎很少的能在街上聽到那些吳儂軟語,兒時玩伴的舊宅也已拆除,這里變得陌生但是依舊熟悉。Anne Anlin Cheng在她出版的《The Melancholy of Race》中提出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入”是一種抑郁的表現,故土的變遷也能導致這種細微的心理變化,這似乎就能從學術角度去解釋為什么我們會去懷舊,為什么我們會因為過去的消散而憂傷。可能今天我們創作的影像所承載的的內容在很多年以后會成為一份具有更多價值的檔案。
藝術家
維樂
趙宸緒
俞啟凡
MAGESPACE是一個由維樂、趙宸緒與俞啟凡組成的當代藝術實驗小組,他們的作品涵蓋影像、行為與互動裝置。他們基于個人記憶與日常經驗,從消費文化、文本、歷史等方面,通過跨學科研究與幽默虛構的敘事方式為觀眾呈現新的體驗。他們的作品往往聚焦于當代社會對個體的塑造與規訓,并討論當代藝術在歷史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聯。
維樂的作品曾在上海星美術館、UCCA燃冉藝術季(上海)、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平臺展出,常將互動媒體與行為藝術相結合,為觀眾創造可游走、可參與的多維體驗。趙宸緒擁有十多年視覺與多媒體工作經驗,曾任職于上海文廣集團、蘇州廣播電視總臺等大型傳媒公司,他致力于通過視覺藝術來探討文化記憶與個人身份的鏈接。俞啟凡深耕于蘇州本地文旅策劃及創意設計工作,曾擔任蘇州大運河博覽會姑蘇館、蘇州運河標識牌等項目總監。
策展人
董惠賢
董惠賢,美國華盛本大學藝術史講師。她專注于當代策展實踐,展覽項目曾在上海、北京、紐約和菲尼克斯等地展出。其策展工作以實驗性為錨,常以展覽作為研究方法,探索當代語境中的人口遷徙、社群建構,以及對歷史與記憶的重訪與解構。除策展之外,她的學術研究亦聚焦于全球當代藝術中的性別與文化議題,尤其關注亞洲女性藝術家的創作實踐及其跨文化對話。
王弋鯨
王弋鯨,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藝術史助理教授,其研究與教學融匯藝術史研究、批判理論與策展實踐。作為一位跨學科的學者,他關注跨太平洋藝術流動中“書寫”的觀念維度與物質形態,重點探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亞與美國之間的美學交流如何介入并塑造具身化的造跡實驗。
導師
何伊寧
何伊寧是一位研究者、策展人。她是《浮嶼:攝影與視覺文化研究》《星輝:當代藝術的思潮與方法》兩本文集的發起人,其撰寫、編輯及參與寫作的出版物包括《勞特利奇攝影、表征與社會正義》《記憶寓所》《勞特利奇攝影與視覺研究》《英國攝影教室》及《港口與影像》系列等二十余種。她目前的博士研究圍繞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解殖實踐展開,考察藝術家的個人經驗與半殖民地遺產,以及全球解殖話語之間的聯系。何伊寧曾在中國和歐洲策劃過大型主題展,包括“圖匯未來”“想像中國”“在群山、丘陵與湖泊之間”“記憶寓所”與 “港口與影像”等。何伊寧是第八屆新加坡國際攝影節,第三屆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的聯合策展人之一;她是OCAT研究中心“首屆2018研究型展覽策展計劃”的優勝者, 并憑借該研究項目的終展”記憶寓所”獲得第十四屆AAC藝術中國年度策展人提名獎。
塔可
1984 年出生于青島,曾就讀于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與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塔可的作品基本都是從傳統文本出發,關注遺跡探尋與記憶重塑。
近期的展覽包括: 2020 年法國瑞米耶日修道院“東流不作西歸水——攝影師的中國河流觀察”展覽/ 北京中間美術館“忍不住轉身”展覽;2018 年美國紐約華美協進社“山的藝術: 透過中國攝影師的鏡頭”展覽;2017 年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中國當代攝影40年——三影堂10周年特展”;2016 年美國紐約前波畫廊“碑錄——黃易計劃”;2015 年美國皮茨菲爾德波克夏美術館“永恒存在: 藝術和東亞”展覽;2014 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國冊頁藝術展”/ 澳大利亞悉尼“第十九屆悉尼雙年展”。2013 年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杜尚與/或/在中國”展覽。
塔可的作品被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費城美術館、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與機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