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色彩掙脫畫布的束縛,開始呼吸、沉淀、龜裂甚至隨風飄散,那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象?當青、黃、赤、白、黑這古老的礦物五色,不再是文化的象征,而化為觸手可及的物質證據,我們又該如何重新審視藝術與真實的關系?形式何以能超越視覺,成為容納時間與感知的復合系統?王小松以“風化為卷”為名,邀請我們進入一個創作與消解并行的現場。在這里,每一寸褶皺都記錄著時間的壓力,每一片剝落的色粉都訴說著存在的痕跡。我們看到的,究竟是藝術的完成,還是它永恒未竟的生命過程?
1983年,王小松考入中央工美藝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書籍裝幀系學習,1990年到柏林藝術大學視覺傳達系學習,東西方高等學府的專業學習為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尤其在他大學求學期間,正逢85美術新潮興起,那是中國藝術界思想活躍的時代,在開放的文化環境下,西方的各種藝術思潮涌入中國,傳統藝術意識受到沖擊。
在這種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激蕩中,王小松一直保持著對藝術敏感的感知力與對文化思潮的深度思考;而在對社會人生充滿了情懷的同時,作為一個藝術家,他對文化建樹也深具責任感。
在本次展覽中,王小松以“風化”為喻,將塵埃墜落、層面褶皺、色彩龜裂與水跡滴蝕轉化為可被閱讀的歷史微痕。通過運用傳統五色礦物(青、黃、赤、白、黑),他將色彩從文化象征還原為具象的物質證據,使之承載情感與意志的顯形。
王小松長期致力于“多維度繪畫”的探索,將繪畫從平面延伸至一個融合材料、空間、時間與感知的復合系統。在本次展覽中,作品從“顯形”逐漸過渡為“殘章”,色粉與肌理隨濕度變化自然剝落,形成如風化般的物質印跡。這些脫落的色粒被有意收集并轉化為展陳的一部分,它們既是時間的物證,也是敘事的延續,共同構建出一個介于藝術現場與考古發掘之間的詩意場域,引導觀眾沉浸于圖像與物質之間的深層對話之中。
本次展覽將作品視為持續演化的生命過程,而非靜止的終點。王小松借助物質的嬗變,呈現時間在圖像中的呼吸、沉淀與重生,引領觀眾一同探索圖像、時間、物質與意志之間深刻而微妙的關系。
“一只盲目的甲蟲在彎曲的樹枝表面爬動,它沒有注意到自己爬過的軌跡其實是彎曲的,而我很幸運地注意到了。”
這是愛因斯坦曾說過的,也是王小松在藝術創作時,常常提起的一句話。
多維度繪畫是探討彎曲空間中的繪畫形式與變量。多維度繪畫是研究繪畫可視與非可視中的可觸性與可塑性。它既是真實空間的現象表現,也是對傳統繪畫如何再構的思索。對于作為藝術家的王小松而言,或許探索架上架下之間的空隙也正是他的藝術烏托邦。展覽將持續至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