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畫廊+BTAP(北京)將于2025年9月13日-11月1日舉辦藝術家車建全個展——《水圖》。
展覽以兩組扎根于地理與歷史的影像作品《亭》與《水圖》為核心,通過水的萬千姿態,串聯起廬山與金門兩地跨越時空的文化記憶,并以此向南宋畫家馬遠筆下的經典《水圖》致敬。展覽以沉靜的影像語言,探索水作為時間載體與歷史見證者的深邃意涵,引發觀眾對自然、人文與記憶的思考。通過水的凝視,回望那些地點曾經發生過的歷史流轉,在廣袤地圖上,勾勒出一個微小坐標背后廣闊的想象空間。水,是畫面的主角,也是時間無聲的見證者。
《亭》系列始于2003年,持續記錄廬山如琴湖心一座被云霧環繞的亭子。此地不僅是白居易晚年隱居的夢想之地,湖底更沉睡著東晉大林寺的遺跡——這座曾在中國佛教史舉足輕重的古剎,如今僅存于水波的倒影與文獻的只字片語中。藝術家以鏡頭捕捉湖水微瀾下的時光沉積,將文人詩意與古今現場交織成一部“水的史詩”。
《水圖》系列則面朝廈金灣與中國金門島的海水。這片海,目睹了金門漫長的歷史:東晉時大陸移民的舟楫,南宋時朱熹講學帶來的“海濱鄒魯”文風,明末鄭成功從這里揚帆渡海、收復臺灣的壯舉。它也見證了近現代兩岸對峙時的硝煙炮火,以及后來硝煙散去,金門從軍事前線轉變為兩岸交流紐帶的歷程。海水在日出日落間漲落,隨光線變幻色彩。影片通過海水的形態,記錄下這里獨特的花崗巖海岸和廢棄的軍事痕跡,也仿佛讓那些對峙的往事隨潮水退去,如今此地已成了游人觀光的所在。海水本身,就是島嶼故事的講述者。
藝術家坦言,此次展覽的作品,靈感源于少年時臨摹馬遠《水圖》的經歷。南宋畫中水的十二種姿態,成為其影像語言的源頭。展覽通過數字技術媒介重構水的動態,卻延續了傳統水墨的“留白”與“意境”:廬山的湖霧如宣紙暈染,金門的海浪似五色翻涌。同期也將呈現與影像呼應的繪畫作品。本次展覽開幕式將于2025年9月13日下午3:00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