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主持:龐茂琨
策展人:段少鋒
出品人:楊肖蓉
開幕:2025.09.14 PM 3:00
策展札記
王朝剛:生成之境
王朝剛的繪畫為我們提供了對世界的不同觀看與理解角度:既有對磅礴山水的遠望,也有對叢林萬物的近觀,更有對花鳥蟲魚的近距離微觀凝視。在表達不同的自然之境時,藝術家仿佛擁有“七十二變”的視野:他時而如翱翔于大地之上的雄鷹,以敏銳的視覺捕捉山水的瞬息,飛瀑奔涌向前,遒勁有力,煥發出澎湃的生命色彩;時而如穿梭于林梢與云深處的云雀,窺見幽秘林泉中蘊藏的豐盛信息;時而又如駐足花枝的夜鶯,沉醉于綻放的生命氣息與濃郁色彩之中。觀看王朝剛的畫作,猶如一場生命的奇遇——順大河奔流,飛瀑直下,深入叢林,最終歸于人間煙火。從天地宏大的生命力,到叢林世界的生機,再到生活空間中一束花的微光,藝術家在無形中引領觀眾完成了一次從宏觀到微觀的生命體驗。
在繪畫中,藝術家以顏料與線條為熔爐,將個人豐沛的生命感受與多元的文化經驗融匯于一。首先,自然因素造就了他深刻的生命感知力。王朝剛生于重慶,長于重慶。在地理層面,重慶地貌立體多奇,大氣穩定、濕度充沛,自然景致色彩飽和而濃郁,水域豐沛、地勢起伏,水流湍急,這一切塑造了重慶文化性格中的豪放與熱烈。藝術家在這樣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中成長,其創作自然也流露出這種強烈的生命力量。其次,重慶本土文化本就是多元融合的產物。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移民交匯于此,形成了開放而包容的地域文化特質。正如生命源于融合,文化的活力也來自于交融。因此,“融合”成為王朝剛個人生命歷程與文化生成的基本底色。融合是碰撞與自洽的過程,最終使不同的關鍵詞在他的世界觀與作品中達成共生。而在今日,共生已然成為世界性與時代性的議題。
王朝剛與其作品在被闡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若干組甚至帶有矛盾張力的關鍵詞辯證關系:第一,傳統與當代的關系?!皞鹘y的當代轉換”是中國當代藝術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長期命題,卻也因時代更迭而歷久彌新。王朝剛繪畫中所呈現的傳統是疊合、生成、隱逸的混合體。例如《飛瀑》系列,既令人想起范寬《溪山行旅圖》中的局部——水流奔襲、砸擊地面,生猛有力;也具備石濤“山水清音”之悠然;更因層次交疊、反復覆蓋的創作方式而帶有些許黃賓虹“黑密厚重”之蒼勁。另一方面,《飛瀑》多以瀑布為核心意象,亦容易引人聯想至庫爾貝那幅驚世駭俗的《世界的起源》。第二,宏觀與微觀的關系?!吨袊斤L景》與《飛瀑》以山水為載體,抒發出藝術家的總體世界觀與生命觀;《知覺的森林》中既有宏大的自然景深,也藏匿細微的叢林敘事;至《盛景》,藝術家聚焦于生活周遭的花鳥蟲魚;而《秘境》則更進一步凝視枝葉微觀,畫面幾近抽象。藝術家的視角猶如不斷推進的鏡頭,實現了從全景到局部的多視野創作。第三,水與火的關系。若說水是王朝剛畫作中的生命象征——他筆下的水流激昂澎湃,那么“火”則體現為藝術家在色彩選擇上的傾向:紅、黃、橙等暖色如火焰般燃燒于畫布之上。這些閃爍生命欲望的焰光與水流交織,共同構筑出張揚、升騰、歡愉乃至狂歡的視覺景象。水體和紅色皆為具有復雜文化意涵的象征物與象征色,它們的并置強化了畫面中旺盛的生命動能。
萬物融合終至共生,亦是天地演化的進程。自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生成”這一概念被廣泛應用于科技與藝術領域;它強調的是一種動態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文化經驗作為公共知識可被學習與應用,但獨特的個人生命體驗至今仍難以被仿效。王朝剛作為藝術家的獨特性,正是他所試圖抵達的那個“境”,而這也恰是人工智能目前無法觸及的秘密堡壘。在本展中,藝術家所提出的“生成”,既是指觀看作品的動態視角過程,也是個人生命主張的宣泄歷程,更是從自然至生活、再歸于內心世界的演繹過程?!吧芍场保举|上是現實無法抵達的桃花源或理想國。正如完美主義者與追求完美者之別:王朝剛是一個始終行走在追尋內心勝途上的藝術家,而非僅將勝境視為終點的人。
(文/段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