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2-07-31 12:47:24 來源:深圳晚報
據鳳凰歷史網揭秘,明清官場送禮諸多潛規則,其中包括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時,一次因為興建近代事業缺錢,就打起了潤筆的主意。他此舉好的一面是把這筆巨額潤筆投在近代事業上,沒有裝入私囊;不好的一面是完全不問對象,只求達到目的。
直接送禮風險最高
在古代官場,送禮是一門藝術。其中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擺在很多人面前的難題是:禮,怎么送?送好了,固然可以皆大歡喜,辦好事情,送得不好不僅會無功而返,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害人害己。怎么送才能既安全,又有效呢?
首先,直接把錢和禮物送給官員,是最簡單的方式,但效果也最難預測。給官員直接送錢送東西,嚴格說就是犯罪現場:送禮者行賄,收禮的官員受賄,而且人贓并獲。因此,直接送禮的危險性太高。對于官員來說,最現實的選擇就是義正詞嚴地拒絕,把送禮者痛罵一通:“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快拿走,我出淤泥而不染!”幽默一點的,可以說:“請你把禮金送到公堂上去。”結果,送禮者就成了官員彰顯自身清廉的污點證人,一場送禮行為變成了拒腐案例。
明朝有個笑話,說知縣大人過生日。知縣屬鼠。有個小官傾盡家產,鑄造了一個黃金小老鼠送給知縣大人。知縣欣然笑納,然后提醒說:“拙荊下個月生日,她是屬牛的。”送禮者如果遇到這樣的極品官員,估計要抓狂了。所以,官場送禮不是買賣,不能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么直接。
開會所打麻將是其中一招
晚清權傾一時的慶親王奕劻、載振父子貪墨出名。苦于反腐制度森嚴,送禮者不敢過分,而奕劻父子也不便直接斂財。于是,載振就想到了開辦高級會所的想法。當時,“雀戲”(麻將)在京津一帶很流行,奕劻、載振父子和許多王公大臣都是愛好者。載振就先后在天津、北京租下院子,裝飾一新后,作為“會客”場所。載振的麻將籌碼很高,三千兩一局。來客求官者居多,進出一次輸個幾千上萬兩很正常。奕劻父子倆根據賓客輸錢的多少,決定賣官鬻爵的高低。輿論稱之為“慶記公司”。
到后來,生意太興隆了,載振都沒法每回都出來應酬賓客,由賓客們自玩雀戲,載振抽錢。好在賓客們醉翁之意不在酒,只要輸錢就心滿意足。這禮也算是送成了。
收受字畫死后方知是贗品
由于很多官員都喜歡搜集古玩字畫,涌現了一批金石專家、書畫鑒賞家。晚清封疆大吏端方就是一個金石專家,還出過研究金石古董的專著,堪稱“著作等身”。他在晚清的聲譽還不錯,有廉潔之名。別人直接給他送禮,他都大義凜然地要求把禮金、禮品送到公堂上去,以示清廉。但是,端方喜歡研究書畫古玩,遇到有人送來求他“鑒賞”的,他無不熱心地與之切磋。鑒賞需要時間,這些寶貝就留在端方府上由他慢慢賞析去了。
端方這樣的“書畫古玩控”在晚清還不少。因為收的珍寶太多了,北京的琉璃廠一條街上有不少古玩店鋪的幕后老板就是端方一類的高官顯貴臺前老板不是他們的親屬,就是他們的奴才、親信。“文雅”的高官們把家中的古玩書畫擺在琉璃廠去賣。為了提高銷售業績,他們常常會不經意地向求他們辦事的人“透露”,某個古玩或者某幅書畫如何好如何好。有時,他們就干脆高調、刻意地抬高某個作者的作品。有心者自然去市面上尋找相關書畫古玩,結果發現就在該人開設的店鋪中。于是乎,如果看到某件古玩周而復始地進出某位高官的府邸,也是可以理解的。
雖然古代官員中讀書人的比例很高,但真正精通文史、懂得古玩書畫的人很少,附庸風雅而已。這就更不用說那些通過亂七八糟途徑邁進仕途的高官顯貴們了。端方死后,人們在他的藏品中發現了許多贗品以及很多并不出眾的收藏品。據說,端方對古玩字畫的判斷完全仰仗于手下那些同樣不甚明了的幕僚,評判的標準一是靠送禮者的吹噓,二是看書畫作者的名氣。只要端方一類官員認為禮品有價值,送禮者完全可以尋些贗品或者次品去充數,以此降低送禮成本。
為收潤筆費
張之洞為惡人寫墓志銘
投其所好也好,送書畫古玩也好,都有一個“送”字,不能完全消除“利益輸送”的痕跡。那么,如何才能和官員搭建起“勞動關系”呢?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請官員題字、寫文章,然后給官員一筆不菲的潤筆。
潤筆收入,是明清官員重要的收入來源。明朝中期后,社會上逐漸形成向官員購買墨寶和文章的風氣。百姓向官員、下級官員向上級官員有事沒事就來求字、求文。官員們“勉為其難”地應承下來,寫完后再半推半就地接受不菲的潤筆。到清朝,這股風氣越來越盛,潤筆費用越來越高,成為官場半合法的收入,占了部分官員收入的大頭。
據說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的時候,一次因為興建近代事業缺錢,就打起了潤筆的主意。有個富豪的父親生前名聲極差,為了粉飾父親的生平,更為了“漂白”父親的惡行,他就迫切想讓張之洞出面為父親寫個墓志銘。有個最高父母官的肯定,誰還敢說父親的壞話?張之洞還真寫了。他科舉高中,翰林出身,寫歌功頌德的文章自然不在話下。不過,潤筆的費用也不低。一字千金,張之洞按照一個字一千兩的價格向富豪狠狠敲了一筆潤筆費用。他此舉好的一面是把這筆巨額潤筆投在近代事業上,沒有裝入私囊;不好的一面是完全不問對象,不顧事實寫文章。
晚清送禮變“制度化”
到了清朝中后期,送禮突然變簡單了,官場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送禮制度和文化。進入官場,只要按照規矩來做,就能平平穩穩了。比如三節兩壽,下級要給上級官員送禮;比如迎來送往,官員之間相互要送禮金。送禮的名義也很好聽,不沾金錢等字,透著一股雅勁。高官離境,官員要送“別敬”;同僚啟程,官員要送“程儀”。這些名字聽著就透著一股人情味,讓人不好反駁,更不便嚴格按照律法來查辦。
晚清各種政務往來,在公文中少不了要夾張銀票的。清代掌故集《十葉野文》說,晚清封疆大吏向太后、皇帝進貢物品表孝心,要在禮單中夾銀票;皇上萬壽,給紫禁城上折子祝賀,要在奏折里夾銀票。這些銀票都被宮中的經辦人員拿走了。你不夾,他們就把你的貢品擺在不顯眼的地方或者壓根就不擺上臺面,或把你賀壽的折子晚幾天遞上去。禮金的具體金額,各個衙門都有一套執行標準。《官場現形記》中,就有一個新任官員,因為沒有得到本衙門各種迎來送往禮金標準,得罪了上司和同僚,最后黯淡下臺。
在送禮制度化的晚清,官場中人不用擔心送禮的途徑問題、安全問題。大家各得其樂。一個人如果要額外表示誠意或者忠心,只需在標準之上加錢即可。(張程)
人物鏈接
張之洞(1837~1909)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貴筑縣(今貴陽市),7歲時隨父到興義府城就讀,13歲始回河北原籍應試,考取秀才;15歲時赴順天府鄉試中舉人第一名,成“解元”;26歲考取進士第三名,成為“探花”,授翰林院編修。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因力主抗爭任兩廣總督。1889年7月調任湖廣總督。1906年升任軍機大臣。在督鄂17年間,張之洞力主廣開新學、改革軍政、振興實業,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財賦稱饒,成為當時中國后期洋務新政的中心地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做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