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2-07-31 13:06:14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瑪雅,不僅留下了世界末日的預言。最近,危地馬拉夜太陽神廟出土,讓長期猜想紛紛的瑪雅太陽神真面目“曝光”,延續了2500余年的瑪雅文明之謎亦開始露出冰山一角。
夜太陽神廟重見天日
與中央集權的阿茲特克和印加帝國相比,瑪雅文明不過是一個松散的城邦聯盟罷了。如今的危地馬拉、伯利茲以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均曾被納入帝國版圖。瑪雅考古的難度之大,自然可想而知。
好在經過20多年的摸索,以布朗大學斯蒂芬·休斯頓(Stephen Houston)教授為首的考古學家終于找到了“重點突破”的竅門。《國家地理雜志》報道說,位于危地馬拉境內的艾爾托茲(El Zotz)古國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典型代表。早在2010年,考古隊便在城中的山頭發現了一座高約13米的“暗黑金字塔”,塔頂還建有富麗堂皇的宮殿與陵墓。
正是根據種種線索順藤摸瓜,掩埋于艾爾托茲叢林深處的瑪雅夜太陽神廟才得以重見天日。這是一座血紅色的山頂建筑,高高矗立猶如燈塔,數英里外亦清晰可見。神廟四壁均覆有高約1.5米的灰泥面具,面具的形態、紋理各不相同,以此象征太陽神駕著戰車穿越長空時,其面目隨天色變化而發生的變化。譬如,鯊魚形面具象征著自東方加勒比海中升起的“新日”,神情慵懶、半夢半醒的美洲虎恰如薄暮時分的一抹余暉,正午的太陽則被描繪為一個怒目圓睜、茹毛飲血的遠古生物。
太陽神與君權
根據休斯頓的解釋,在瑪雅文化中,日出象征著新生命的誕生,太陽神則是“君權神授”的具象化表達。因此,夜太陽神廟與金字塔寢陵同時出現絕非偶然,甚至可以推斷,后者便是艾爾托茲第一任君主的安息之地。這一發現生動闡釋了“太陽神的凡俗化身究竟是如何起源并代代相傳的”;“天命與君權”之間的姻婭相連或將成為解開瑪雅傳統宗教之謎的又一把鑰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瑪雅人眼中,夜太陽神廟不僅是世人頂禮膜拜的對象,更是一種“活著的存在”。一個有力的證據是,在年代較為久遠的面具內層,考古學家發現了“被系統性損毀”的鼻子和嘴巴。休斯頓對此卻早已見怪不怪:“瑪雅的君王畫像很少能夠逃脫被挖眼割鼻的命運……”若認為這是一種褻瀆之舉,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揭掉了舊的面具,只是為了將其復現于新的泥層之上,其中并無任何不敬之意……與其說是‘損毀’,倒不如說是‘活化’。”
太陽神的信息寶庫
“一直以來,我們都只能東拼西湊、零敲碎打。”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及人類學教授西蒙·馬丁(Simon Martin)用“盲人摸象”來形容迄今為止的瑪雅考古研究。直到太陽神面具出土,他們才有機會“著眼全局,梳理脈絡”,進而構建一套完整的體系。要知道,瑪雅太陽神的“山寨”版本向來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不同學派各執一詞,吵得不可開交。如今人們總算有機會“驗明正身”,蓋棺論定,因此,太陽神面具不僅是考古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更是一座價值難以估量的“信息寶庫”。
這一切,或許應當歸功于艾爾托茲的能工巧匠。夜太陽神廟保存之完好,就連見多識廣的考古學家亦驚嘆不已。為保證神廟屹立不倒,古瑪雅的建筑工人用泥土和小石塊來填充建筑結構;面具的立體化設計亦匠心獨具,雕像的面龐凸于墻壁之外,易導致灰泥剝落,這種極其罕見的做法卻為太陽神的“重生”提供了條件。當光線在四壁間緩緩移動之時,面具將呈現出“驚人的視覺效果”;明艷的深紅色遇上晨曦的霞光或是落日的余暉,更顯燦然奪目。用休斯頓的話來說,夜太陽神廟的存在即是為了“看與被看”。即便是艾爾托茲的死對頭蒂卡爾王國,亦無法忽略遠處山頂的那一抹嫣紅。
公元五世紀,神廟因為“某個不知名的原因”而遭廢棄。“他們就這樣甩手不干……我想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王朝的覆滅。”休斯頓相信,目前出土的不過是瑪雅文明的冰山一角,人們有理由期待更多的“驚人的發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