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劉根旺2012-08-01 21:37:41 來源:《古典工藝家具》雜志
文化的產生是群落生存、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而客家先民經過五次的遷徙,從中原到南方,所形成的文化更是兼具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移民這一特殊群體所具有的文化面貌。真正好的設計,是對文化的理解與運用,一個空間能讓他鄉人找到故土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日常生活的點滴,這便是好設計。而“客家印象”便是這樣一個空間。
客家日常生活印象
印象客家坐落在福州鼓樓區屏西110號澳門8號的園子里頭,依山而建,跟客家部落的分布一樣,依山而居,經過一段路程方能尋到。遠望客家印象的時候,感覺是山里一戶人家,靜謐,樂其所居。走到跟前,便忍不住的覺得親切。門外枯干的樹枝下礱谷的石盤,用茶渣、稻草圈成的普陀坐墊,仿佛自家院子里的場景。而左側掛著客家人遷徙的地圖,更是讓人感受到客家人“四海為家,追根溯源”的理念。
進大廳,空間中無處不是故鄉的影子。客家人是個愛竹的群落,小時候常聽一句俗語“筍尖燥臺冒”。因為門前院子后都栽種著竹,竹筍都長到灶神跟前了。種竹除了讓生活環境能四季伴隨綠意外,聰慧的客家人,用竹子做成各樣巧用的家具,簸箕、籃子、簸籮等等。此案天花板上的圓形竹簸箕,就是我們客家人日常用來晾曬干貨的常用物品,竹篾上刻上客家百家姓,好似客家祖地“石壁”祭祖處的牌位。除此外,空間中的擺件籬笆墻、大茶壺、官帽椅,無處不是沾染著客家人生活的影子。廳堂內擺設的紅木椅子,簡潔、秀麗、挺拔、向上,跟客家人一個脾氣。
廳堂背后的玄關處,墻面掛滿了客家人生活的點滴照片。客家人住的不都是圓形土樓的,有方形,異形,也住在木質墻體,藍色瓦房的類四合院房子。一般分廳堂與側房,偏房,廳堂中大多有天井,天井中則擺放著盛水的大缸。這樣的廳堂文化大概是客家所特有的,一是按居住風水來而做的擺設,二是水可接天上落下的雨,作為日常洗衣之用,客家人節儉由此可見;三是客家房子多為木質結構,存儲水,得以防火災。
右側涂黑色的墻面與土樓樣子一致,方形的鏤空處都貼上了鄉下老房子房頂用的青色的瓦片,現在已經沒人生產了,但雨打瓦片的清脆音質是客家孩子腦海中最動聽的音符。腳下烏黑的鵝軟石也是鄉間小溪里才特有的東西,小時候愛搬開石子,找躲藏在底下的貝類。去河里摸魚的時候,踩著長著青苔的石子也要倍加的小心,以免一個打滑落入水中,離家幾百里,圓潤光潔的石子是故土的一部分。
藤蔓燈是現在生活中常見之物,而這個燈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是我們老家用來遮雨的斗笠的造型改編而來。而藤蔓下大缸就是天井中常備之物。
客家飲食印象
客家人愛自己圈養雞、鴨、豬、牛、羊等動物,一則過年過節時用,一則生喪嫁娶大事等用,客家人是一個時刻未雨綢繆的群落,每年年初開始就計劃著這一年的各類大小事務,早早做準備。圈養家畜的房子一般設在離家幾十米內,方便喂養。所以居住之處往往形成T字形。
“客家印象”文化會所,保留了客家居住的樣子,在住房一側另外延伸出院子,院子外設有小池塘,用心的業主,為了營造故土的氣息、味道,沿著墻角種上了特地從老家移植來的羯類植物。在寧化老家,幾乎家家戶戶門外都有小池塘,在池子周圍插上支架,種上各樣豆角。等豆角成熟的時候,要泡茶便可往門外摘些豆做配料,新鮮,味甜。
寧化的客家人每天都喝擂茶,不管上山下地多勞累,回到家中,一碗擂茶下肚,便覺得全身又有了氣力。另外,喝茶也是鄉里鄉親親近的一種日常生活習慣,大概客家人走到哪兒都異常團結與這也有一定關系。另外,客家人居住山區,濕氣重,擂茶有祛濕、健脾的功效,無食欲的時候,喝著茶泡飯就能開胃。客家人的飲食較為簡單,就像客家人的個性一樣,直爽、簡單。
“南有大魁樹,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人的根,是故土,客家人走遍天下,都不能忘記的是那滾滾的血脈。在這所城市里大學、工作,能尋到鄉土的氣息,倍加的溫暖。能吃原汁原味的燒賣、紅姑、酒釀,也是一種幸福。客家文化慢慢的也隨著客家人走遍全國,能讓客家人在異地找到根,又何嘗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而這個體現能將空間的主題完美呈現,將文化因子應用自如的設計,才是對設計的最高理解與運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