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2-08-01 21:51: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自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陜西華縣元君廟遺址和甘肅馬家窯遺址出土“仰韶文化小口雙耳尖底瓶”以來,關于這種類型陶器用途的探討一直爭議不休。
“小口雙耳尖底瓶”
不是生活中的實用器
關于“小口雙耳尖底瓶”的名稱與功能,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認識:(1)“汲水器”或“盛水陶罐”說。如鞏啟明在2002年出版的《仰韶文化》一書中,認為它是生活中的實用器,汲水時系繩于雙耳,使用者不用近至水邊,只需站在高處手提系繩,使瓶身保持直立,將瓶緩緩置入水中。在瓶底浸入水面后受水的浮力影響,瓶體會自然傾倒,瓶口接觸水面汲水,再將瓶提出水面,汲水完成。持這種觀點者目前占主流。(2)“祭器或禮器”說。這種觀點以國內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為代表。(3)“魂瓶”說。此觀點以朱興國為代表。(4)“攲器”說。持此觀點者,以王二湘等為代表。(5)“兼具汲水和儲水功用的水器”說。持此觀點者以劉云為代表。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均難令人滿意:第一,日常實用“汲水器”之說,以筆者的認識水平,這種正常高度在30—40厘米左右的棗核型陶器其內部容量過小,從常識角度去看不能成為日常生活中“汲水”、“儲水”的實用器。第二,“祭器或禮器”說也存在一個祭器傳承邏輯的否定:若它確屬禮法規定的祭器或禮器,為何在出土的瓷器、玉器和青銅器中卻不見一個同型器的影子?第三,以“魂瓶”為代表的“葬器”說已被出土發現的“魂瓶”形制及其設計理念所否定。第四,“攲器”說的學者似乎正在接近真相,卻反復“科學”論述它的“汲水功能”,又走進了“形而下”的“生活實用器”的岔道。
“小口雙耳尖底瓶”本名為“侑卮”
在我國最新修訂的《辭源》、《古代漢語詞典》及《辭海》中,均有“攲器”詞條,同時還有“宥坐器”詞條,形成與“攲器”一詞的對釋。《辭源》“宥坐器”條飲酒時置于坐右,提醒人不要過猶不及。這種解釋顯然過于狹窄,不僅于歷史文獻無據,且“攲器”之“空則攲”無解。無論《辭源》、《辭海》還是《古代漢語詞典》,均無“侑卮”詞條。
關于“攲器”、“宥坐器”的正確名稱為“侑卮”,經典文獻是有明確記載的。它并不是“形而下”的生活實用器,而是古代發明家將“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器”成功對接和貫通的創造物——“載道之器”。《荀子·宥坐》:“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攲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攲,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對此事亦均有相同記載。
但是,現代人的理解有誤——“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中的“欹器”并不是這種器物的本來名稱;正確解釋應為:孔子在魯桓公廟中參觀,看到一種身體傾斜著的器物。他并不知道這種器物叫什么名字,于是就向守廟者詢問。守廟者回答:聽說這大概是“宥坐之器”吧!“宥坐之器”這個詞孔子在古典中是見過的,于是他就脫口說出了它的特點:器中無水時,器身呈傾側狀;器中注水至正中間,器物正好與地面呈垂直狀態;如果將此器中注滿水,那它立即頭足翻轉,來個底朝天。孔子還專門讓弟子現場做了實驗——此處恰好反證此器就是我們當下所講的“小口雙耳尖底瓶”!但是,守廟者所言“宥坐之器”,實則是這種尖底瓶的俗稱,而不是講它的正名。
其本名,《淮南子·道應訓》:“孔子觀于桓公之廟,有欹器焉,謂之宥卮。孔子曰:‘善哉!予得見此器。’顧曰:‘弟子取水!’水至,灌之,其中則正,其盈則覆。孔子造然革容曰:‘善哉持盈者乎?’”此處明確指出“有欹器焉,謂之宥卮。”那么,《淮南子》對此器本名的交待是不是憑空捏造的孤證?不是。《文子·守弱》:“是以圣人法天弗為而成,與人同情而易道,故能長久。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中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則衰,日中則移,日滿則虧,樂終而悲。”《荀子》、《韓詩外傳》等著作中的“宥卮”之“宥”當從《文子》中“侑卮”之“侑”。“宥”實為“侑”之同聲異體字。《說文》段玉裁已有詳注:“古經多假宥為侑。”“侑”以“勸戒”為核心義;卮:圓器也。而“侑卮”正是“有(侑)戒之器”——“勸戒用器”。因此,“侑卮”當是文物“仰韶文化小口雙耳尖底瓶”的歷史本名,它的功能則是“宥(佑)坐”。
“侑卮”功能在“勸誡”
筆者認為,這種長度在30—40厘米左右的棗核狀陶制雙耳尖底瓶,自創造出來之日起,就主要被掛在帝王或君主座位的右側,注入適量的酒或水,功能是保佑帝王或君主長久穩坐于寶座之上。它巧妙地運用了科學技術中的相關原理:重力原理、平衡原理、容積原理以及系掛等原理,再加上精湛的制陶技術,使這種陶器在懸掛時必然出現“虛”即不灌液體時發生“傾斜”現象、“中”即將液體恰恰注到容器中間部位時器物就“正”即與地面呈90度筆直現象、“滿”即將陶器注滿液體時必然出現“覆”即頭朝地底朝天現象。
這個人造器物注水或酒時“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這三種物理現象,啟發和勸戒君主看到它產生類比聯想:作為政治首長,坐在這個萬人之上的寶座上,其行為命運其實是與這件陶器的“注水過程”相差不多的。在重大行政過程中如果大腦中的知識和智慧與所擔當的責任相適應——“中”,那么你做出的重大決策就會切合實際——“正”,你在座位上也會坐得正;但假如你腹內空空,對政治原理和行政法規、民情民意等系統知識、信息懵然無知,那么你的行政舉措必然會出現“傾斜”,你的座位也會無形中隨之傾斜(欹);假如你出現了偏差,又聽不進屬下的批評和勸諫,很自滿,認為知識水平、行政決策全是老子天下第一,那么你的這個座位早晚要“覆”——就像“侑卮”被灌滿水一樣,迅速翻個頭朝地、底朝天。
(作者:鄭志強 單位:《中州學刊》雜志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