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丁杰靜2012-08-03 21:54:59 來源:精品購物指南
談錢傷感情,談談黃金倒是趣味盎然——尤其是左耳聽著收藏大師馬未都聊“唐三彩不值錢、玉器難脫手、瓷器易破損,歷來最受盜墓者青睞的,毫無疑問是黃金”,右耳又聞科學家牛頓居然還當過英國皇家造幣廠廠長、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因黃金與海盜簽訂契約等八卦……于第一財經和寧夏衛視播出后,持續在各視頻網站熱播的8集大型財經紀錄片《黃金時代》,典故俯拾皆是,進程又懸念叢生,在這驚心動魄的故事講述中,仿佛重回世界被政治與歷史塑造時的精彩節點。
最先讓第一財經電視頻道總監謝力動了拍“黃金”心思的,是好友張庭賓寫的《黃金保衛中國》,“跟他一聊,才發現這是一個可以橫跨經濟、歷史、文化、哲學多領域的有趣話題,你想想,如果整個人類經濟史要用一根線串起來的話,那這根主線就是黃金。”
尋訪黃金的旖旎之旅
一共8集的《黃金時代》,由第一財經電視頻道總監謝力、副總監陸天旗策劃,并邀請中國紀錄片界領軍人物、曾以《沙與海》《大國崛起》《公司的力量》等作品屢獲國際獎項的康健寧擔任總導演,攝制組也是曾打造過《激蕩1978~2008》《財富與夢想:中國股市1990~2010》等多部財經題材紀錄片的專業團隊,同時囊括了二百余位世界頂級專家的訪談實錄。相比起兩年前的《華爾街》,在財經視野一流之外,更具歷史感和人文情懷。
幾位導演在攝制過程中,也都寫下了很有時空穿越感的編導手記,拍金幣的馮露丹寫道:“1981年,洛陽發掘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唐代古墓,墓主竟是一位名叫安菩的西域人。這位唐朝的定遠將軍與夫人合葬在一起,而他最看重的,是手心里緊握著一枚金幣。此刻這枚金幣正躺在洛陽博物館的展廳中散發著淡淡的溫潤金光,館長高西省教授站在我旁邊,背著手仔細地看著它,忽然推了推眼鏡說,‘昂貴的貴金屬象征著安菩的崇高地位,但我覺得他其實是真的很想家。’”
而另一位用40萬兩黃金建設了日本最早現代化造船廠的小栗忠順,在導演陸熠欣看來,擁有著比黃金更珍貴的進取心和榮辱感,“1860年,小栗忠順作為特使出訪美國。在參觀位于華盛頓的一座造船廠的時候,一名美國人撿起一枚螺絲釘,對小栗忠順說,日本現在是一個連這顆螺絲釘都不能獨立制造出來的國家,縱然購買再多的軍艦,用過了就還得再買新的。對軍事建設來講,難道不是學習技術更重要嗎?……‘倒頭便拜’,向強者學習,似乎成了這個民族的天性。”陸還感慨于這一路發現的歷史真相,“我才知道,康有為曾經用近十年的時間游歷西方各國,他也曾提出過建立金本位的構想……他的歷史故事,絕不僅止于戊戌變法和保皇黨。”
的確,趣味性的缺乏,是中國式財經紀錄片低產的原因之一——兩年前一部知名的《華爾街》,也是趕上了雷曼兄弟倒閉兩周年,人們對這塊流金之地上的變遷與陰謀產生前所未有的好奇,才適時地掀起了收視波瀾。那么,這一回的《黃金時代》,又將如何吸引眼球,出奇制勝?
全片選取了古今中外的諸多黃金故事和事故:蘇格拉底以自己的死,表達了對黃金“契約”精神的信守;而曾當過英國皇家造幣廠廠長的牛頓,更以個人的名義,推動了“契約”精神的深入人心;曾經,大明帝國皇帝朱元璋在全世界第一次發行純信用紙幣;600年后,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西方國家第一個宣布廢除金本位制——兩位并無關聯的君王,為何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遠離黃金?這是黃金的悲劇,還是人類的悲劇?
融財富、權力與藝術于一體的黃金,自古就被人類推崇至極——在一場場貪婪地追逐中,它曾讓印加末代君主阿達瓦爾帕葬送了性命,也讓曾經的美國首富蘇特爾家破人亡;而在一次次與政治的博弈中,它曾讓二戰后聲名顯赫的法國總統戴高樂黯然退場,也讓英國特使、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內傷慘重……人們漸漸領悟,或許,不以黃金為最貴的年代,才是真正的黃金時代,而那些像日本工業先驅小栗忠順般,視一顆代表民族生產力的“螺絲釘”重于40萬兩黃金的人,大概才能真正駕馭黃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