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2-08-07 14:41:49 來源:成都日報
本報曾報道了古籍成為收藏熱門的消息,成都本土古籍收藏更是藏龍臥虎。古籍如何修復?民間古籍收藏如何保存?昨日,記者專程請教了成都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專家,請他們演示古籍修復全過程,為古籍藏家開“藥方”。作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成都圖書館館藏古籍線裝書總計近萬種、10萬余冊,內有明清善本近4000冊。如此數量龐大的古籍,收藏和修復都是難題,可成圖專家們卻用最古老的方法,把古籍保護得妥妥帖帖,萬無一失。
“修復古籍可不是粘粘補補就行了,里面大有學問。”專家告訴記者,古籍修復是一門高深學問,工序常常多達數十道。修復中所使用的糨糊,被認為是首要機密。根據修復古籍的不同,業內人士會選擇明礬、蜂蜜、花椒、桂皮等作為糨糊原料。明礬的作用是防止墨跡暈染,“古代有些書籍印刷時油墨里添加了面粉,明礬可以防止霉病,缺點是會讓紙酸化脆弱。”蜂蜜的作用在于降低紙張膨脹系數,對點鑲和補蟲眼很有作用;花椒、桂皮可以驅蟲,但缺點是容易改變紙張顏色。
拿到一本古籍,成圖古籍修復專家首先要根據古籍受損情況進行“蒸”:將因霉變粘在一起的古籍包上毛巾,外面再裹上紙,放在特制籠屜里蒸;然后要“揭”,將蒸過的古籍外紙輕輕揭開,揭不開再蒸,然后再揭,直到書頁全部揭開;接著要“托”,揭開書頁背面,粘貼一層紙,然后上墻繃平……經過物理處理后,最后用經過特殊處理的同色紙張,對古籍進行修補,讓古籍修舊如舊。
值得一提的是,除進行物理保護外,成都圖書館還主動出擊,與本土科研單位共同研發新技術進行古籍保護。“中華善本再造工程”就是其中重點,通過觸摸屏虛擬圖書展示系統,把數字圖書館加工技術與古籍善本保護工程相結合,使讀者通過一個觸摸屏,即可實現對古籍善本的自由翻閱。
本報記者 王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