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2-08-07 15:01:42 來源:東南網
(記者 吳林增 通訊員 吳德祥 黃水林文/圖)“叮叮當當”,靜謐的巷子里頭,金屬的敲擊聲,從遠處傳來。
聲音的制造者,是一個打錫師傅。
假如時光倒流,連城四堡錫器,經常進貢皇宮,令皇家王室,都嘖嘖稱奇。錫器,也是客家嫁女兒必備的嫁妝。在龍巖連城縣四堡鄉,打錫工藝已經傳承500多年。
但如今,客家錫藝正漸漸淡出歷史舞臺。錫藝的傳承者,越來越少。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手藝,現在已納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超級大壺王 能裝200多公斤酒
眼前的打錫師傅已經61歲,黝黑的雙手,握著一把打磨刀,正全神貫注打造一個酒壺子。
他叫馬恩明,祖上都是錫匠,傳到他已經是第六代。他正精心打造一個超級大酒壺,而這并不是他第一次打造大酒壺。
2003年,他為龍巖首屆美食旅游節鍛制了一樽能裝108公斤米酒的“汀州酒壺王”。該壺王用33公斤純錫制作,高1.06米、腰圍1.76米、底座直徑0.38米、腰部直徑0.55米、壺口直徑0.35米。
酒壺兩邊雕有龍的吉祥圖案、壺蓋飾有羊的造型。這樽壺王被珍藏在長汀歷史博物館內,曾由長汀縣政府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
馬阿伯說,這“汀州酒壺王”,在當時算壺王,但是現在,只能屈居老二。前年,他應邀還為別人打造一樽“海西壺王”,能裝200多公斤的米酒,也曾被政府送去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而眼前這個“壺王”,是另外一樽,是應北京一家公司打造的。在連城四堡鄉,如今,像馬阿伯這樣的錫匠,已經屈指可數,錫匠鋪不過10家。
歷史
岳父傳女婿 蘇州錫藝傳四堡
四堡的錫藝,曾經就像客家的米酒一樣,聞名遐邇。
說起四堡錫藝,馬阿伯說,這門手藝已經傳承了500多年,始于宋朝,是祖輩吃飯的行當。
據有關資料記載,宋代,四堡留坑村有位年輕的小伙子,外出經商,娶了一蘇州女子為妻,岳父是有名的打錫師。
其女出嫁時,岳父送一堂錫器(酒壺、茶壺、油壺、臘壺、寶鶴壺、暖壺、燭臺、油燈)做嫁妝。
這些銀光四射、賞心悅目的錫器,帶到四堡后,很受村民青睞,一些有錢人家便紛紛來到小伙子家拜托定制。
小伙子經常為村中伯叔、親戚朋友到蘇州購買錫器。后來,他想:何不把這門手藝學到手,自己為父老鄉親做呢?
于是他每到蘇州岳父處定購時,就細心觀察打錫技藝。但打錫是門獨特技藝,傳內不傳外,可最后岳父還是破例把錫藝傳給了這位小伙子。
回鄉后,他以打錫為業,并招徒授藝,把這門手藝在家鄉傳開了。
據悉,歷史上的四堡打錫匠遍跡全國各地,據統計清代中葉四堡地區有打錫人達500多人。
輝煌
四堡傳統 嫁女必備錫器
四堡錫器的繁榮,與當地客家人的一個習俗分不開。在連城四堡,客家人嫁女兒,是一定要陪嫁錫器的。
馬阿伯說,這種習俗,在宋代開了先河,就一直流傳下來。錫器作為陪嫁,多則一堂(八件),少則半堂(四件),以前錫器都是傳家之寶。
就在上世紀60年代前,很多匠鋪的生意還都非常好,不少錫匠都發了家,加上客家人喜歡自釀米酒,常需要錫酒壺,所以,錫器成了當時家家戶戶的必備品。
早在明朝萬歷年間,這里就出過聞名全國的錫狀元吳一龍。他應召入皇宮打制錫皿,打造了一條錫龍能在水中沉浮隱現,恍若真龍戲水,成為流傳幾百年的美談。
明清時期,四堡打錫業很發達,90%的農戶以打錫為生。他們農忙時務農,農閑時挑打錫擔子走村串戶,擔子里放著風爐、鐵鍋、鐵錘、鐵鉗、剪刀、石模、拍板等工具。
誰家錫器損壞、變形,或覺得要重新打制,只要一招呼,錫匠就放下擔子開始忙活,到吃飯時間,會有人盛情邀請錫匠到他們家里喝上一兩盅客家老酒。
馬阿伯說,隨著陪嫁品花樣越來越豐富,如今,拿錫器當陪嫁的越來越少,有當陪嫁品的也只有半堂。如今的四堡,更沒有“錫狀元”的稱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