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世科2012-08-08 10:20:03 來源:新浪博客
喜歡書法的朋友,不知道鐘繇的恐怕不多。鐘繇的書法“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于隸、楷”,與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并稱“鐘王”。可要說鐘繇因“盜韋誕墓”,身負奇冤兩千載,至今未雪,恐怕知道的朋友就不多了。
話還要從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的《筆勢》說起。蔡邕作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在文學、書法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蔡邕一生精于書法,是“飛白體”的創始人,著有《筆勢》一書。蔡邕死后,《筆勢》輾轉落到曹魏時期一個叫做韋誕的人手中。當然,韋誕也非等閑之輩,作為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制墨家,韋誕擅長草書、飛白體,并自創了“剪刀篆”。于是,后人便在蔡邕的《筆勢》、韋誕、鐘繇三者之間,演義出“鐘繇盜韋誕墓”一說。
據說,鐘繇和韋誕同殿稱臣,一次,鐘繇到韋誕家做客,看到了《筆勢》這本書。一向仰慕蔡邕的鐘繇先是提出要將這本書借回去拜讀,韋誕舍不得將其外借,便婉拒了鐘繇。其后,鐘繇又提出用重金購買,結果還是遭到了韋誕的拒絕。鐘繇心思費盡,也沒能得到《筆勢》,竟然氣得吐血不止,昏死過去。幸虧曹操及時派人送來了靈藥,才將其救活。對此,鐘繇耿耿于懷,發誓一定要得到《筆勢》。后來韋誕去世,鐘繇認為機會來了。于是,他便用重金雇傭盜墓賊盜掘了韋誕之墓,終于得到了垂涎已久的《筆勢》。從此后,他發奮研讀、練習,終于悟到了蔡邕書法的精髓,成為一代書法大家。如此一來,鐘繇為得到《筆勢》,竟雇傭盜墓賊盜掘他人之墓,無論其出發點如何美好,但“盜墓賊”三個字,于鐘繇已是實難脫身。鐘繇其人,作為三國時期的名士,雖官封太尉,爵至鄉侯,位至三公,位極人臣,然因其“盜韋誕墓”,便被人指指點點近兩千載,始終未脫“盜墓賊”的干系。然而,事實又是如何呢?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不妨用史料說話。據史料記載:韋誕,字仲將(一七九至二五三),三國魏書法家、制墨家,京兆(今西安)人。由此可知,韋誕的卒年是253年。而鐘繇,字元常(-五一至二三零),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卒于230年。也就是說,韋誕死時,鐘繇早已作古23年之久。一如“關公戰秦瓊”,“鐘繇盜韋誕墓”的怪異之事,自然是十二分的荒誕。
“鐘繇盜韋誕”的故事,最早見于一本叫做《志林》的書。該這書成書于西晉時期,作者是當時的名士虞喜。虞喜(公元281 ——356年),字仲,會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東晉天文學家,宣夜說的繼承和發展者。由此可知,虞喜是長于天文而短于修史的。其著作《志林》本身就不是一部嚴肅的史學著作。
可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鐘繇工于多種書體,其隸書尤其頗得蔡邕隸書之味,則是不爭的事實。那么,鐘繇成名時,蔡邕已然去世多年。鐘繇又是如何得到蔡邕真傳的?真的是因為鐘繇盜墓得到蔡邕遺書的緣故嗎?
其實,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一個叫張彥遠的人在一本名為《法書要錄》的書中寫道:鐘繇的書法得傳于蔡文姬,而蔡文姬自然是學自其父蔡邕。如此一來,“鐘繇的隸書頗得蔡邕隸書之味”一說,也就不難理解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