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2-08-11 13:25:10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20年來收集樓書重600斤
當記者來到陳公權位于光孝路的復印店時,大大小小的紙箱擺滿一地,他正埋著頭整理收集到的樓書。這些樓書中有折頁的,扇形的,書簽型的……五花八門,繁簡不一,厚薄各異。
“東浚荔景苑的這份樓書像一張賀卡,封面就設計成西關建筑的滿洲窗,里面有趟櫳門,還附送一張光盤。”陳公權向記者展示著自己的藏品,滔滔不絕。據悉,陳公權早期是廣州文具廠的職工,1988年從廠里出來下海經商。“當時很多單位效益好的都有福利分房,我們兩公婆都沒得分,只能靠自己奮斗。”下海幾年后,陳公權為自己家看房子,逐漸迷上了收集樓書。
20年來,他跑遍了廣州大大小小數百個樓盤,收集到五花八門的樓盤書、宣傳畫超過1萬份。“裝了十二三個紙箱,大概有600斤重”,對于今年已經65歲的陳公權來說,整理這些被他戲稱為“垃圾”的樓書,常常把他累得夠嗆。
荔灣廣場樓書是最早藏品
一份略微泛黃的荔灣廣場的樓書被裱了起來,放在了顯眼的位置,由于年代久遠,塑料薄膜下的樓書已經出現了少許斑駁印跡。“印象中這是我收藏最早的樓書,大概是在1992年”。陳公權出生、成長于地道的西關人家,他最早跑樓盤便是從住地附近開始。“在建設荔灣廣場的時候,包括我自己和親戚朋友當時的住所在內,拆遷的地方比較多,很震撼。”陳公權特意留了這份樓書回家,“每次拿出來看看都覺得很親切。”
據陳公權介紹,90年代初期開發的樓盤,其樓書都有香港人參與監制,“他們花了很多心思,是希望來內地掘第一桶金嘛”。不僅如此,在陳公權夫婦的記憶中,像荔灣廣場、越富廣場、捷泰廣場等開盤的時候,“都是優先賣給香港人,寫著收港幣的”。
跑盤足跡遍及境內外
早期,陳公權都是靠步行或騎自行車去“掃盤”。此外,本報刊登的樓盤廣告也成為他的重要信息來源之一。老伴和朋友們都知道他有這個愛好,平時都會順帶幫他收集。
據陳公權本人估算,至今已跑過市內大大小小近400個樓盤。閱“樓”無數,自然是經驗豐富。“我老婆看戶型結構圖很在行,什么認購書的都懂,跟售樓小姐多聊兩句,就知道我們不是把樓書收去當垃圾賣的人”,陳公權兩夫婦看樓盤時,經常能拿到有別于普通人的一兩張宣傳廣告的精美樓書。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廣州開始定期舉辦房產博覽會,讓他覺得方便不少,陳公權漸漸從“跑盤”轉向“跑會”。
在陳公權的樓書藏品中,還有幾張與眾不同。“這些都是我們兩夫婦去旅游時,‘順手牽羊’ 得來的”,陳公權很是得意,他舉著一張韓國的樓書說:“雖然我們不識字,但上面有個‘家’ 字,九成是賣樓的啦。”這幾張來自境外的樓書,被陳公權笑稱為他樓書收藏中的“安慰獎”。
七八十平方米算“大戶”
陳公權夫婦翻著樓書介紹說,十幾年前都是買方市場,1997年前的樓書,開發商為了吸引買家,會把打折優惠信息悉數印上,“當時基本沒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七八十平方米已經很大了”。1996年前后,樓書中開始出現銀行按揭的信息。1997年之后,香港開發商陸續介入廣州樓市,樓書則注重介紹托兒所、學校、市場、地鐵等周邊配套設施。
樓書還反映出20年來廣州樓價的變化。他的老伴回憶說,1996年前,廣州的樓價在高位,而且平穩、波動小,“老荔灣等中心區的好盤能賣到七八千塊錢一平方米,樓書上不到2000元一平方米的,都在相對偏僻的地方”。1998年金融風暴后,老城區的樓價跌至最低三四千元一平方米,2003年跌到谷底,2006年開始一路狂飆至今。也就從2006年前后,陳公權發現具體價格逐漸從樓書上消失,“變成賣方市場了,無論幾百萬,都不愁沒人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