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技日報》報道,福建省農科院19日宣布,該院團隊從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土壤分離的FJAT-13831T菌株,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一種地球微生物——芽孢桿菌屬的新種,被命名為兵馬俑芽孢桿菌,這將為人類開發利用芽孢桿菌提供新途徑。日前,這一發現已發表在國際權威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學雜志》最新一期網絡版。
福建省農科院團隊在世界上首次開展秦始皇兵馬俑坑內土壤的芽孢桿菌資源研粳分離到10株芽孢桿菌,經過分析,確定FJAT-13831T菌株是芽孢桿菌屬的新種。專家認為,研究秦始皇兵馬俑坑土中的芽孢桿菌系統發育多樣性,分析新種的功能,將為其開發利用開辟全新圖景。據介紹,福建省農科院目前擁有全國最大的芽孢桿菌資源庫,研制的防治青枯病植物疫苗居國際領先地位。
秦始皇陵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昨晚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福建研究團隊從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土壤分離出微生物,該館考古工作和文物保護人員并不清楚。
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 郭曉蓉 周艷濤 采寫
是不是芽孢桿菌受到刺激變異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宣布,兵馬俑芽孢桿菌是芽孢桿菌屬的新種。大家對這個新種的兵馬俑芽孢桿菌怎么看生物學碩士岳奇峰有個大膽的猜想。他說被發現的新種細菌,要么是一種古老細菌,要么就是此前已發現的芽孢桿菌在極端環境里受到刺激而產生的變異。
例如細菌遇到藥物刺激會漸漸產生抗藥性,這種為了生存下去而產生的變異就屬于在極端環境里受刺激而變異。
“而長時間封存在土壤里的兵馬俑芽孢桿菌受到極端環境刺激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也許兵馬俑芽孢桿菌是一種古老細菌。如果真是這樣,那它可能是其他芽孢桿菌的‘祖先’。不過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下結論。”岳奇峰說。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兵馬俑芽孢桿菌是不是也算秦朝“出土文物”
但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麗麗看來,因為細菌并不長壽,幾個小時就會繁衍一代,上一代就會死亡,在溫度高的環境里,壽命更短,所以,想要壽命跨越兩千多年顯然不可能。因此應該不是持續存活的細菌。至于兵馬俑芽孢桿菌與別的芽孢桿菌在起源和進化上是否有關系,這都需要研究結果來認定。
用途:有的可殺害蟲有的用于醫學
從個頭上看,芽孢桿菌體積比一般細菌分子大4倍。不光個頭大,它更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論是高溫、低溫,還是高鹽、酸性或堿性環境,它都能適應。此外它還“多子多孫”,例如一般4小時內,標準細菌只能增殖6倍,而同樣的時間芽孢桿菌可以增殖10萬倍了。
芽孢桿菌是人類重要的微生物資源,應用于食品、農業、工業、醫學、冶金、環保、軍事等領域。它就在我們身邊,大家都可能曾和它親密接觸。
“例如蘇云金芽孢桿菌,就可以用于植物保護,殺滅害蟲。”研究生物醫學北京學者張田勘說。此外,枯草芽孢桿菌還可用于畜牧水產飼料添加劑、用于水環境凈化。而地衣芽孢桿菌已經在醫學應用于臨床,治療細菌或真菌引起的急、慢性腸炎、腹瀉等。
而兵馬俑芽孢桿菌是否能為我們所用,給農業生產或人類生活帶來好處,這都需要進一步研粳至今還是個謎。
什么是芽孢桿菌
芽孢桿菌是一類能產生芽孢的細菌,有較強的抗逆性,廣泛分布在南極、火山、沙漠等極端環境,其活菌制劑具有強大生命力,廣泛應用于食品、醫學、冶金等領域,其中農業活菌制劑有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益生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