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鋒利的箭鏃滿布青銹,成串的銅錢跨越明清,一把石斧歷經(jīng)千年洗禮,當(dāng)這么一堆“古董”出現(xiàn)時,人們不住驚嘆。近日,安吉的一位普通農(nóng)民捐獻了這么一批“寶貝”給縣博物館。
他叫吳德林,今年65歲。他平日里忙于田野躬耕,卻喜愛收藏。2011年在西苕溪支流——江渚溪的河床偶然撿到一枚銅錢后,他的“尋寶”之旅便不分早晚,只要有空就到河邊“尋寶”。東瞧西翻,還真被他翻到不少“好東西”。他說,這個地方原先是一座繁華的碼頭,江浙滬不少大型貨船都在此停靠,因此也遺落了不少物件。兩年下來,他收集了300多件“寶貝”。
好不容易找來的“寶貝”卻“暗無天日”地藏在盒子里,老吳尋思著“這可不是好去處”。左思右想,他決定捐給博物館?!八鼈兪菍氋F的文化資料,捐給國家可以讓人研究。”吳德林馬上動手,整理出石錛、青銅鏟、青銅劍(殘)、青銅鏃、錢幣等200余件器物,上博物館“獻寶”來了。
博物館職工看到這一大堆的“寶貝”,驚訝不已。據(jù)縣博物館負責(zé)人介紹,經(jīng)專業(yè)人士初步鑒定,這批器物屬于文物范疇的共100余件,多數(shù)屬春秋戰(zhàn)國和明清時期,其中一件石斧則被定為新石器時代器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斑@些文物均有一定研究價值,能為研究安吉歷史提供幫助。”
老吳的“尋寶”之旅并沒有結(jié)束,如今他手持“收藏證”,更有底氣。他笑著說:“我又找了不少,等積攢得再多一點,還要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