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澗西區上海市場附近,由幾位洛陽本土藝術家創辦的“指·當代藝術空間”正式對外開放,幾名創辦者都是美術院校的“科班生”,他們創辦“藝術空間”的目的是為了使家鄉當代藝術得到更好的發展,也為本土藝術青年打造發展平臺。(記者段偉朵文圖)
【現場】永不變形的一次性杯子,您見過嗎?
使用一次性水杯喝完水,您是否習慣隨手一握,然后扔掉?
昨日上午,記者走進“指·當代藝術空間”,這里有一個以瓷器為主題的藝術展覽,其中就有藝術家以被握扁后的一次性紙杯、一次性飯盒為“模特”,制作的瓷器,這樣的“一次性”杯子,永遠不會變形。
“這組瓷器創作的初衷,是為了宣傳環保。”“指·當代藝術空間”創始人焦辰介紹說。這組作品名字叫做“散會”,之前曾在上海的設計周上展覽。每一個瓷杯,其實也是一個小型的“擴音器”,將手機放出音樂,放在瓷杯里,聲音就可以擴大。展出時,每一個瓷杯里放置一個手機,遠處聽亂糟糟,但仔細聽,每一個杯子里都發出獨特的聲音。“反映了社會的浮躁,期待大家可以靜下心來。”
此外,展廳里還展出了數十組瓷器,每一個作品,背后都有一段寓意。
【初衷】為本土藝術青年打造發展平臺
為啥要創辦這樣一個藝術空間呢?創始人焦辰是“80后”,洛陽人,高中時期就前往北京學畫,并于2005年考上了當地知名的美術學院。焦辰說:“洛陽是一個歷史文化積淀很厚重的城市,但當代藝術的東西卻太少,在外學藝術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卻找不到發展的平臺。”
“其實洛陽有很多有能力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不比大城市的差,我們需要的,僅僅是一個平臺。”為此,焦辰聯合逸凡、黑藤等幾位青年設計師、藝術家,在洛陽打造了“指·當代藝術空間”,希望借助這個平臺,挖掘洛陽本土藝術力量,打造鮮明的地域性當代藝術;隨后走出去,與北上廣等城市結合,消除地域性的局限。“我們希望打造本土文化的生命鏈。”
【說法】喜歡“市井”,藝術其實離生活很近
“指·當代藝術空間”,位于澗西區景華路與湖南路交叉口附近,道路兩側都是服裝店或者小吃店,它似乎與外部環境很不“協調”。
“我喜歡‘市井’的味道,沒有誰規定,藝術空間就一定要找廢舊的廠房或者遠離人們的生活。”焦辰表示。
“藝術離生活很近,沒有那么遠。”焦辰說,這樣的地段,讓周圍的居民都可以前來參觀,他們或是剛剛買菜歸來的老太太,也可能是剛下班的白領,不需要專門的時間去“參觀”,很隨意地進來看看,就很好。
“北京有很著名的藝術聚集區,比如‘798’,我們洛陽未來或許也會有。”一位前來參觀的市民表示,期待這群年輕人,可以打造出屬于洛陽的“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