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估價2.5億元人民幣的明成化雞缸杯火了,有媒體報道,現(xiàn)存的斗彩雞缸杯僅有四只,被人們視為稀世珍寶。其中三只分別收藏于倫敦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三只都在英國,一只即將上拍。不知是不是真的只有四只?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小成化斗彩雞缸杯在早年的琉璃廠也有一段“撿漏傳奇”。
以前混跡于北京琉璃廠的藏友們可能都聽過一個故事:琉璃廠古玩行元老、寶古齋的創(chuàng)始人邱震生,在一堆破爛中買到一個成化官窯的雞缸杯,之后將小杯子賣了,賺了大錢,開了一個大古玩鋪寶古齋,寶古齋的匾是翁同龢題的。
關(guān)于這件事,胡金兆先生在《百年琉璃廠》一書中記載了此事,邱震生生于1907年,是河北省三河縣燕郊村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出生在一個破落地主家庭。小時候在祖父開設(shè)的學(xué)館里讀書,9歲到外祖父家的學(xué)館就讀,學(xué)會了做文章、做詩和對對子。15歲外祖父托人把他送到北京琉璃廠虹光閣學(xué)徒。從此,他進(jìn)入了代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琉璃廠的行列,是筆彩齋第三代門人杜華亭當(dāng)經(jīng)理的虹光閣古玩鋪的大徒弟,算筆彩齋的第四代門人。在虹光閣摔打磨煉、潛心研學(xué)20余年,交了不少朋友。
話說撿漏,有一次邱震生到天津采購文物,在勸業(yè)場一家古董店里看見一堆小文物,商店要求顧客用100余元包買它們,他發(fā)現(xiàn)其中一只青花瓷小杯是明朝成化年間官窯成化雞缸杯,就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堆文物,后來他以14000元作價,把這只小杯子賣給了韞玉齋古玩店,把這筆錢用在寶古齋開張請客各種開銷上了,不知這只雞缸杯是否就是近日媒體熱議的那一只?
再說那個翁同龢題寫的“寶古齋”匾額,翁同龢于1904年過世,“寶古齋”1944年開張,去世40年的人怎么可能再給寶古齋題匾呢?邱震生先生在《我在文物界的一生》一段是這樣記載的:“說起‘寶古齋’匾額,還有一段‘偷天換日’的故事。舊牌匾是翁同龢手筆‘賞古齋’三字,為另一古玩店的匾額。為利用此舊匾,及請?zhí)毡变橄壬O(shè)法改‘賞’字為‘寶’字。
老北京的店鋪講究請社會名士寫匾,尤其是琉璃廠街里的店鋪,家家門前懸掛的匾都是社會名士所題。寶古齋開業(yè),眾股東都認(rèn)為論資格論書法的功力,誰也比不上翁同龢,但他已死去多年。怎么辦呢?于是匾由寶古齋的股東、著名書法家陶北溟把賞字改寫為繁體寶字,不動上下,只變中間。繁體字“賞”和“寶”字,上下相同,只中間有別,賞字中間是“口”,寶字中間是“王”加“爾”,據(jù)此就成為已故去的翁同龢為40年后開張的寶古齋專門“題寫”的匾額了。今天此匾仍掛在琉璃廠,已是一塊著名的文物性匾額了。
寶古齋是1944年十個股東集資開的,邱震生是股東兼經(jīng)理。后來邱震生成了古玩業(yè)的頭面人物,新中國成立后唯一的北京古玩業(yè)中的民主建國會會員,北京工商聯(lián)成員,是1957年古玩業(yè)被錯劃的“右派”中,身份最高的,下鄉(xiāng)勞改18年,1979年“改正”落實政策,年逾古稀才回到北京安度晚年。
撿漏和打眼,是收藏行任何人都避不開的兩件事,邱震生這樣的行家也是一樣。邱震生晚年時,有人拿來一幅近代畫家石魯?shù)淖髌氛埶蕾p,他留了下來,后來這個人又拿來傅抱石、石魯?shù)漠嫞窭舷壬p易地相信了他,沒仔細(xì)看,就花錢買下了,結(jié)果上了當(dāng)。這是先用真畫和謙誠賺取信任,再施展伎倆。邱老先生非常懊悔:做了一輩子書畫鑒定和買賣,老了卻被人騙了。后來在1989年因為此事郁郁而終。古玩商買了打眼貨,事關(guān)名譽,而他所以出了這個不大可能出的錯,就在于他忽略了《論語》上孔子講的“君子三戒”中的“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