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葫蘆島7月7日消息(記者張靜 葫蘆島臺記者馮玉興)每天繪畫8小時,歷時14個月,靠著絕技和耐力終于完成一幅重約25公斤、102米長的烙畫巨著。百米長卷里刻畫了246個歷史人物,包括從春秋戰國到清末所有刀馬將和各個開朝君帝王。為完成這巨幅畫卷,遼寧七旬翁經常忘吃午飯,為此還瘦了4斤。目前,老人想把這幅恢弘烙畫巨著申請吉尼斯。
記者見到了這幅長卷。《百米刀馬將圖》內的歷史人物都騎著戰馬,頂盔冠甲,手拿刀槍劍戟等兵器,每個人物以不同造型躍然紙上,表情惟妙惟肖,烙工之精細令人驚嘆。能夠將我國兩千余年前的歷史名人武將都囊括在一張畫卷里,可以想象七旬“烙畫爺爺”為此付出了多少心力和智慧。
現年71歲的云德滿家住遼寧葫蘆島市建昌縣,早年喜歡繪畫,雖沒上過專業繪畫班,但由喜歡酷愛到堅持,用心臨摹,這樣烙畫技藝才有模有樣。云德滿的“絕活”是在一張薄宣紙上,不用筆墨,僅憑一把普通電烙鐵,便能繪出大千世界、自然萬物。
“年輕時,看到家里衣櫥衣柜上的烙畫很好奇,就開始先繪畫,再轉型到玻璃上畫和宣紙上烙畫。起初烙畫特別難,對烙鐵溫度和紙張的要求非常高。掌握不好,要么烙不出痕跡,要么會把紙燙個窟窿。因此開始僅是創作一些簡單人物,退休后有時間才更加愛不釋手,近乎達到癡迷程度。有空兒就請教烙畫高手,水平才有所長進。”云德滿說,國畫主要是用墨來渲染主題,烙畫則用線條來渲染,線條是烙畫之魂,立體感強。整個畫面沒有一點兒墨汁,完全是烙刻的痕跡。“烙畫必須要有繪畫功底,烙的時候線條飽滿、挺拔,連續性強;沒有繪畫功底的烙起來線條斷斷續續、歪歪扭扭,畫面不流暢、協調。烙畫主要是工筆畫,烙前要將烙的內容都在紙上素描下來,然后循著素描的痕跡烙。一節節延續,一氣呵成。烙畫的工具是烙畫機,溫度和手法都要掌握好火候,拿捏得精當,才能出好作品。”
云德滿告訴記者,一幅完整烙畫作品還需配上字,例如前言、人物梗概等。這些字也都是烙上去的。字跡也需工整,與畫面渾然一體。
以前烙畫都是小打小鬧。2013年4月,云德滿開始萌生創作百米烙畫的念頭:古代人物都很英勇,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刻。經過前期準備,他開始悶在屋里,因烙畫時太投入,一畫就是一天,每天烙畫都有8小時,比上班還累,經常忘了吃午飯。
百米烙畫內容多取材于歷史人物,從春秋戰國,一直烙到清朝末年。諸如先珍、秦始皇、花木蘭、岳飛、楊家將、劉邦、項羽、馮子材、多爾袞等。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特點,無論是穿著、使用的兵器,都應符合當時社會風貌。
云德滿所烙的人物形象大都來源于小人書、連環畫和電腦資料等。在翻閱很多素材又經過綜合篩選,最終定型。
“剛完成的102米長卷《中國刀馬人物圖》,涉及歷史上246個名人,他們穿著盔甲,騎著戰馬,揮舞兵器。動作舒展,眼睛有物。旌旗獵獵,大氣恢弘,人物造型活靈活現。尤其難得的是,這么多人物沒有一個形象重復,真是人才!可見其功夫很了得!”葫蘆島市書畫界一行家如此評價云德滿的作品。
烙之前,有一道工序特別重要,云德滿說是為收藏之需,那就是用膠裝裱畫。“烙畫時,烙畫機將膠融化,膠與宣紙融合到一起。像是打家具時外面刷了一層漆一樣,能長時間保存。這幅百米刀馬將圖光烙畫紙就用了1000多張,烙畫機上的變壓器損壞2個,烙畫筆用壞10多個。”
累了14個多月、云德滿還想圖文并茂地將烙聊齋里100多幅人物烙刻出來。“一百多個人物我都找全了,再烙上個五六十米,估計得半年時間。”
看著那些斑斑駁駁的線條,云德滿說自己放佛置身其中,歷史的濤聲在耳邊回響的同時,他也收獲了滿足與快樂。
云德滿在網上查詢到,目前世界上最長的烙畫是江西人在40米宣紙上的烙畫——“中國魅力廬山錦繡圖”。云德滿有個心愿,想在有生之年將這幅恢弘烙畫巨著申報吉尼斯,為后人留下一點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