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代:中國雕塑走向公共藝術(作者:殷雙喜)
作者:核實中..2010-01-25 16:56:53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1990年代以來中國雕塑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學院傳統的雕塑家運用寫實方式表達現代人的生存狀態,在具象的語言中注入了觀念:研究新材料的雕塑家致力于探討現代材料與形式結構的結合,以抽象的視覺形式表現人的心理真實;還有一些前衛雕塑家涉足于雕塑與裝置的結合地帶,使空間、材料和現成品( Ready-made)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生活相聯系。在1990年代的后期,由于中國迅速進入一個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以城市雕塑為主要形式的公共雕塑的發展,與當代建筑、城市規劃、居民小區建設的聯系日漸密切,從而走向了公共藝術的領域,拓展了中國雕塑的創作格局。
1990年代以來的中國雕塑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開放的過程,它表現為雕塑正在走出肖像與寫實風格人物的統一模式,向一切可能的藝術資源開放。這種雕塑的開放包括:一、向多種材料開放,從傳統的泥、木、石膏至各種現代材料,并探索出相應的材料處理與加工技術。二、向多種語言形式開放,從比較單一的寫實人體,到多樣化的雕塑語言形式,如抽象、變形、極少主義、中外民間傳統雕塑等。三、向雕塑的藝術史開放,學習借鑒中外雕塑史上的重要藝術家和風格。四、從室內向室外空間的開放,讓雕塑從美術館走出,與城市、自然環境相結合,提高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質量。在這一開放過程中,中國雕塑家堅持了對雕塑藝術的本體研究,即在雕塑與環境、雕塑與空間、雕塑與材料、雕塑與觀念等方面,探索中國當代雕塑的鮮明特征,使中國雕塑進入中國當代文化的主流。
格的多樣化,特別是雕塑家們普遍地注意到了材料的硬質化。反映了中國雕塑家對新的現代工業材料的重視。
1993年舉辦的“海峽兩岸雕塑展”加深了中國大陸雕塑家對于雕塑材料語言的重要性的認識,增進了他們對世界藝術信息的了解,在材料與現代雕塑語言的探索上開始顯得活躍。
1994年在中央美院畫廊舉辦了隋建國、傅中望、張永見、展望、姜杰五人雕塑系列展,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對現實的強烈關注和對當代人精神狀態的思考。這個系列展提出了觀念與材料、雕塑與裝置的關系等問題。此后,有不少雕塑家展開了對裝置藝術的研究,這不僅推動了中國裝置藝術的發展,也促進了雕塑自身的發展。
1996年在四川成都舉辦的“雕塑與當代文化”的展覽與學術研討,是中國雕塑的一次反省與檢閱,藝術家們探討了雕塑家面臨裝置和現成品的挑戰,如何確認雕塑家對待現實世界的方式,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雕塑藝術的特性和它切入社會文化的獨特方式,研討會確認了雕塑藝術對于生命存在價值的終極關懷,也強調了它對于當代社會和文化的建設性參與。
1990年代以來,一些有前瞻性眼光的批評家積極地參與了中國雕塑的現代化進程,推動中國雕塑進入中國當代藝術的主流,有關20世紀中國雕塑史、中國雕塑教育與創作的研究也在學術層面上展開。1996年以來,北京、深圳、成都等地的雕塑創作活動與展覽十分活躍,這些展覽和學術活動一般都由藝術批評家或策劃人提出學術主題,選擇藝術家,具有嵌入當代文化環境的價值。
2000年可以稱為中國雕塑年。5月在青島舉行了慶祝青島雕塑藝術館成立的“當代雕塑邀請展”、“希望之星展”及20世紀中國雕塑學術研討會;9月在杭州舉行了“第二回青年雕塑家邀請展”;12月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舉行了“第3屆當代雕塑藝術年度展”。
2001年一個名為“時空平臺”的室外雕塑展在北京西單廣場舉辦,同年在北京延慶公園舉辦了以“自然、人、生命”為主題的國際雕塑邀請展;2002年在北京石景山國際雕塑園舉辦了以“交流、融合、超越”為主題的國際雕塑邀請展。在深圳華僑城生態園、青島雕塑藝術館、桂林愚自樂園、天津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及長春、威海等城市,通過政府、美術館、民間企業連續多年舉辦的國際雕塑創作營和雕塑展,建立了自己的雕塑園。這些展覽和雕塑園集中了數十件乃至上百件的雕塑作品在室外陳列,與公園、廣場的綠化環境共同營造了一個具有濃郁藝術氛圍的公共休閑空間,這顯示了地方政府對于公共雕塑對人居環境的整體性
更具有公共藝術特征的是政府與城市規劃部門與雕塑家共同努力,結合城市改造,對某些城市公共空間所進行的綜合性公共藝術規劃與建設。例如北京市城市雕塑管理辦公室與東城區合作,邀請雕塑家與規劃、園林等部門共同參與了王府井大街、皇城根遺址公園的改建與興建;北京建筑雕塑藝術工廠的雕塑家們在朝陽區紅領巾公園、懷柔雁棲湖景區進行了整體性的公共藝術設計與創作。上述公共藝術項目透露出一個鮮明的學術趨向,即雕塑家對當代環境與公眾生活中的關注,這表明中國雕塑家對藝術的公共性或者說公共藝術有了初步的自覺意識。向公共藝術的轉型標志著中國雕塑更加貼近中國社會的發展,雕塑藝術能夠將變革時期中國人的精神狀態以物質的形式固化為永恒,從而參與世界性的文化交流與不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