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1-29 17:08:18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來源 :《錢經》
西方藏家的又一次“拋貨”,再次引起了國內當代藝術市場的“騷動”——對于建立在西方價值標準體系之上的中國當代藝術來說,這樣的市場宿命應該是揮之不去的。
中國書畫和古董等經典藝術板塊,無論是在何種經濟環境之下,其各項成交紀錄都表現出持久堅挺和強勁的走勢。尤其是近期受到“主旋律”電影《建國大業》創造票房新紀錄的啟發,如今的中國藝術市場中也開始流行尋找——什么才是中國藝術市場的“主旋律”?
美國金融危機后的第三個拍賣大季——2009年藝術品秋拍已經拉開大幕,率先在國慶節期間舉槌的公司依然是香港蘇富比,結果是總成交額達到 13億港元,而它們今年春拍時的總成交額只有 6.9億港元。僅從數字上看,雖然距離香港蘇富比在去年春拍時創造的總成交紀錄17億港元尚有一段差距,但似乎中國藝術市場最艱難的時期已經慢慢過去了。
如果今天仍然糾纏在“中國藝術市場的前景走向究竟如何 ”的討論之中,就顯得太不合時宜了——無論市場走到哪里,我們都不能停止交易,無非是量大量小的區別而已——這就是采訪中記者聽到的最多、最一致的觀點。
因此,對于個人投資者和收藏家來說,拍賣場上的成交記錄也許更多只是作為增加飯桌上的談資罷了,他們真正關心和在意的是那些分別出現在各個專場中的拍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