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5-18 15:02:53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作者:吳先聲(清)
……
印之宗漢也,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學漢印者須得其精意所在,取其神,不必肖其貌,如周昉之寫真,子昂之臨帖。斯為善學古人者矣。
古人作印不求工致,自然成文,疏密巧拙,大段都可觀覽。今人自作聰明,私意配搭,補綴增減,屈曲盤旋,盡失漢人真樸之意。
章法者,言其成章也。一印之內,少或一二字,多至十數字,體態既殊,形神各別,要必渾然天成,有遇圓成璧、遇方成圭之妙。無齷齪而不合,無臬兀而未安。斯為縈拂有情,但不可過為穿鑿,致傷于巧。
古印原無多種,有玉印,有銅印,有鑿、有鑄、有翻砂、有撥蠟,要皆用摹印篆體,平方正直,如端人佩玉,可親而不可犯。唐用朱文,古法漸廢。今人更妄立柳葉、鐵線、爛銅、急就等名,更以中壯末銳、轉折為蜂腰鶴膝自以為刀法,有識者見之欲嘔矣。
運刀之妙,宜心手相應。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字有疏密,畫有曲直,當審去住浮沉婉轉急徐,大則鼓力宜重,小則措刀宜輕。疏貴有密理,密貴有疏致。曲則流連而有筋脈,直則健拔而有精神。勿泥死板,勿涉軟俗。力與意兩盡,則刀法之能事畢矣。今人更立飛刀、舞刀、送刀、迎刀種種名色,不知漢人曾作如此伎倆?殊可笑也。《學古編》曰:
“漢篆多變古法,許氏作說文救其失也。”今作印不原本許氏,是不識字也;學漢印而單學其錯字,是東施之學西施也。
……
許氏不可違,然古人論字多有增省假借之法,彼原有意為之,非偶誤也。
……此類甚多,要皆別有天趣,不得譏其錯誤。今誠取其有意思者用之何妨于妙,非背說文,正善學說文也。然漢印中字,有可用者,有斷斷不可用者。總之,有道理則古人為我用,無道理則我為古人用,循俗則陋,泥古則拘,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故者,不足以語此也。
李斯小篆,唐宋朱文多用之,若作白文則太流動。
鐘鼎古文,皆周秦款識,原不施之印,后人每取用之,今作朱文亦復不免,但須得體,不可雜湊,狐裘續羔,緇衣補縞,則獻笑大方,良復不淺。
《學古編》曰:
“白文印必逼于邊,不可有空,空則不古。”今印譜白文多有空者,其故有二:大抵玉易碎,鐫者不得不就中;顧氏本屬木板,勢難逼邊。余所見古銅印無不逼邊者,乃信吾子行之言為當。
朱文須清雅而有筆意,不可太粗,不可盤曲致類唐篆,不可逼邊,亦有四傍出筆粘邊者,則邊宜細于文;不粘邊者,文宜瘦于邊,粘邊朱文
“建業文房”之說也。粗邊朱文,近日之習尚也,不必相非,各存其體可耳。
白文轉折處須有意思,非方非圓,非不方不圓,天然生趣,巧者得之,起刀住刀當亦然。
白文任刀自行,不可求美觀,須時露顏平原折釵股、屋漏痕之意。然此語難會,須得之自然,立意為之,恐傷軟弱,非匠石不知其巧。
漢白文印有一筆二筆入妙者,用之得當,則通章生色,于戲難為俗人言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