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5-19 10:33:16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動畫理論推薦】為什么CG影片中角色的動作會栩栩如生?
—談“運動捕捉系統”與動畫片中的表演(1)
如火如荼的“運動捕捉系統”
近幾年來,伴隨CG技術在動畫制作領域的泛濫,“運動捕捉系統”(Motion Capture System)也漸漸成為一種“有身份、大制作”的象征。仿佛只要和它沾邊,無論是動畫片還是電子游戲必定戰無不勝。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運動捕捉”成為“百病全治”的靈丹妙藥,甚至有人提出“運動捕捉”必將像電腦動畫取代傳統手繪動畫一樣替代動畫片中的表演。
一時間,從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光影周刊》的虛擬主持人“小龍”到好萊塢3D動畫大片《極地特快》(Polar Express, 2005),無一例外地沉迷于“運動捕捉系統”而不能自拔。于是一幕幕“慘具絕人寰的人間悲劇”接二連三地上演著。
大師的敗筆《極地特快》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曾指導過《阿甘正傳》的大師級人物——Robert Zemeckis耗資1億五千萬美元打造的3D動畫巨片《極地特快》。該片以Tom Hanks為原型,并請他來為“自己”配音。Robert Zemeckis費盡心機、近乎瘋狂地使用著“運動捕捉”技術,試圖使動畫角色與Tom Hanks一模一樣。可笑之極啊!既然從長相到聲音都是取材于Tom Hanks,那叫他直接來演不好嗎?花那么多時間和金錢就為把一個真人塑造成一個假人嗎?我真不明白這位Stephen Spielberg的得意門生是怎么想的。
我們暫且不說這部影片中的動畫角色表演是否通過“運動捕捉”技術獲得了OSCAR最佳男演員金像獎得主Tom Hanks的真傳,僅僅探討一下這么做是否符合動畫片的創作規律。
動畫片就應該天馬行空,任意夸張變形,做現實生活中沒有或者真人電影拍不了的東西。而“運動捕捉系統”以其優秀的實時動作采樣功能為動畫人提供了復制現實的可能性。但是人類的惰性往往使他們在獲得體力上的解放后,隨即放棄了創造精神。于是人們一邊歡呼著“我們終于從枯燥乏味的原畫與中間畫工作中解脫了”,一邊毫無原則與創意地利用“運動捕捉系統”肆意還原真實、復制現實生活。這絕對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與其這樣,不如叫真人演員直接演好了,還做什么動畫片啊?
這種“脫褲子放屁”的例子還少嗎?可悲的是,不僅美國人熱衷于這種傻X事情,就連一向排斥電腦動畫的日本人竟然也驅之若騖地緊跟時代潮流。
“運動捕捉”的反面教材——《蘋果核戰記》
2004年號稱日本第一部“3D LIVE ANIMATION”的動畫大片《蘋果核戰記》(Apple Seed)上映了。發行方之所以稱之為“LIVE ANIMATION”就在于該片全部使用“運動捕捉系統”制作完成。制作者希望該片的表演能像真人演員一樣完美無缺,即LIVE-ACTION。因此從幅度巨大的形體動作到細微的面部表情變化,導演不遺余力地使用著“運動捕捉系統”,并且信誓旦旦地說:“我們這部影片充分利用了運動捕捉設備,從而使角色的表演生動逼真。”
但是在我眼中,那些3D角色宛如一個個沒有靈魂,四處游蕩的僵尸一樣。他們毫無生氣,面部表情怎么看怎么別扭。動畫角色完全為了運動而運動,毫無個性可言。無時無刻不在“運動”的人物卻給觀眾以“手足無措”的局促感。除了“運動流暢”四個字外我絲毫看不出價格不菲的“運動捕捉系統”還發揮了什么作用。最令人無法忍受的就是角色的面部表情,我只能用“擠眉弄眼”四個字來形容。你真的搞不懂這些動畫角色為什么要這么做?他們行動的依舊是什么?以及他們是怎么做到現在這個樣子的?因為這些人物的表情實在怪異到非地球人所能為之。
為什么導演的初衷與最終結果竟然相差如此懸殊?為什么使用了世界頂級的“運動捕捉”設備影片效果卻還不如傳統手繪動畫中的角色表演生動呢?當我看完該片的制作花絮后終于恍然大悟!為什么這些一流3D高手花了如此多的時間與精力依舊不能實現其“LIVE ANIMATION”的夢想?原因很簡單,他們只懂技術不懂表演!!!!
角色運動不等于表演!!!
舉例說明:
該片導演很自豪地說:“影片中的每一個動畫角色至少由三個真人演員負責‘運動捕捉’”。即,真人演員A負責高難度的打斗動作采樣;真人演員B負責除了面部表情與打斗以外的所有肢體語言表演的采樣;真人演員C負責面部表情采樣。有時候還會出現真人演員D負責配音工作。
呵呵,這樣的分工從一開始就注定導演無法獲得完美的表演。原因很簡單,三個人(甚至四個人)的表演永遠不可能統一在一個動畫角色之下。這就如同我們要創造一個虛擬3D主持人,于是征集了無數觀眾意見,最后決定博采眾長——劉軼偉的嘴,吳大偉的腿,趙忠祥的聲音,畢福建的小眼睛。也許每一個部件單獨看都很優秀,但是組合在一起就是不倫不類的怪物!關于這點,凡是學過表演的人都清楚。每個演員對角色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他們塑造角色所使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再遇上一個對表演一竅不通的導演,那么結果可想而知——演員們各自為政,誰也不聽誰的,誰也無法根據別人的表演及時準確地修訂自己的表演。這就如同一部電影只能有一個說了算的導演一樣。試想,一堆導演在拍攝現場同時指手畫腳會造成什么結果?更何況,為了節約開支導演經常叫一個演員同時“趕”幾個角色:一會他是神父,一會又變成了流氓。這對本來就搞不清楚如何表演以及怎樣配合別人表演的真人演員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基本上屬于無法完成的任務。
這個道理凡是懂得“同期錄音”與“后期配音”差別的人都可以理解。為什么國際正規電影節上的最佳演員獎從不頒發給使用后期配音的演員?就是因為演員的身體與聲音是一體的,不可能分開處理。后期配音演員很難準確領會自己所配音的那個演員是如何處理表演分寸與節奏的,更何況現在有三個演員來塑造同一個角色。誰又該向誰的表演風格靠近呢?因此到頭來必定一團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