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5-19 10:59:41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本文研究非物質社會的特征,探討隱喻對人的情感等的影響,分析隱喻與設計的關系和對設計的影響。 長久以來,被科技吸引去目光的人們漸漸疏遠了一種古典文明所遺留下來的本領——修辭學,一種引用所有的隱喻之源,并用以打動聽眾的語言技法。遠離現代的人類以一種以心代腦的程式處理問題,追求虔誠的意志和情感本質,忍受苦楚,在這種心意下人類形成了一套復雜的表達模式并產生了超越當時落后技術的燦爛文化。現在在美洲大陸的社會學家和批評家的筆下流行著的一個詞,它指經歷了各種變化的文化處境,在19世紀末就開始影響科學、文學和藝術的游戲規則,它就是“后現代”,它是對科學敘事的懷疑,源于人類古典語義學,希望能借用表達填補現代人的情感漏洞。
正在到來的社會具有三大特征:
首先基本上“不屬于牛頓的人類學(如結構主義或系統理論),它更屬于語言粒子的語用學”(利奧塔爾:《后現代狀態》);
其次是邏輯感的喪失,許多相互對立和相互矛盾的現象同時呈現是這個時代的特征之一。一方面自動化程度提高,而與此同時設計領域又在追求和高揚一種無目的性的詩意價值。將來可能出現的是“大眾化和批量生產的產品的傳統重復性將會讓位于一種完美的和高強度的手勢性‘身體語言’;這種動機性手勢可以透過歷史長河回到其遠古的神秘的和詩意源泉的情感性手勢。因此,一種手勢性行動也可以象音樂一樣是儀式的,同樣那能夠產生和諧的樂器,既是遠古的又有可能是最新的。”(Mqurizio Morgantini:《在進入第三千年的門檻上》);現代的決策者用元素可通約性和整體確定性的邏輯管理社會,他們有一種慣性想法“你們應該成為可操作的,成為可通約的,否則就消失”,無論在社會問題還是科學問題上都要求優化系統性能,即優化效率,造成了社會經濟領域的矛盾:它即希望勞動更少(以便降低生產成本),又希望勞動更多(以便減輕社會多無業人口的負擔)。
第三個特征是科技變化和信息霸權對知識產生的巨大影響:一切構成知識的東西如果不能被轉譯,就會遭到遺棄,新的研究方向將服從潛在成果變為機器語言所需的可譯性條件。知識為了出售而被生產,為了在新的生產中增值而被消費,知識具有對生產能力而言必不可少的信息商品形式。不久每個人都將在它需要的地方廉價地存儲信息,而且將擁有獨立處理的能力。由此"交流透明性"的意識形態與知識的商品化一同出現。機器的權威被知識的權威代替,人類面臨更大的智力壓力。信息帶給人的方便是以人不斷地轉譯數碼為代價的。在無比理性的操作方式下,人類的情感空間又如何表達?我們的眼前到處是轉眼即消的電子形象,一方面是不斷更替的更富于視覺歡娛的設計,另一方面是后現代取代國際主義一成不變的特征。我們忽略了w.whitma稱之為的“原始健全性”,我們的空間,廣告,商業性娛樂連同姿勢和面部表情一起都化為為怪誕的、無規則的缺乏真誠與清新氣息的集體。
讓我們再來看看古典的人文氣息:埃及獅身人面像可以看作從獸的身軀里出來向外探視的人的腦袋,代表了正從自然的束縛中升騰而出但尚未完全得到解放的精神。而文藝復興是“精神向著高人性的翱翔”,正是這種藝術使得僅僅是肉體之物變得生動活潑并賦予它以表現靈魂、情感和精神的形式。古典藝術體系在其強大的人文背景和崇高的精神指引下物化為建筑,希臘時期的雕塑,然后是更為精神的繪畫,以后向比較難以捉摸的音樂發展,而音樂又讓位于更接近純思維的詩歌。一切的出發點在于對美的追求和對生命的理解。(這種理解一直延續至今,但是卻被更多因素沖擊而產生退化,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文明生活的一切方面真是齊頭并進的嗎?難道藝術、科學、行為之善與心靈之善真的與文明的進步步伐一致嗎?我們真的比過去文明了嗎?)在維多利亞時期美與傷感聯系在一起的,建筑反映著畫境,由于帶著隱喻使得藝術發自內心,與情感猩猩相惜。“在中世紀,人類意識的兩個方面——即面對客觀世界的一面和趨向內心世界的一面——都是處在夢幻或半夢半醒狀態之中,他們好像蒙著一塊沙巾,隔著這層紗巾所見到的現實和歷史都具有一種最奇特的色彩。”就藝術的功能而言,希臘圖像服務于敘事功能;文藝復興形勢傳達了空間結構;中國的山水在于詩興;藝術是通過發現、制作和匹配來表達情感本質的。隱喻之美借助與神話和隱秘宗教傳播于藝術之中,成為表達的本原,而藝術家們則是表達的天才,體現著人類的一切偉大、勝利和誘惑。Michelanggelo、Raphael、Rubens、Rembrandt、Van Gogh、Cezanne.....他們都是文化的英雄。
當代我們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是豐富的,但我們的人性文化(humanitat)卻呈現著一幅痛苦的令人不安的景象,它似乎并非前進而是后退。時代感官的追求替代了信仰的追求——“上帝死了”,目標的喪失感使人類在前所未有的復雜社會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然而在古典文化遺產中,我們卻擁有一片比喻的領域,擁有一個跨越了時代界限的各種象征和各種觀念的共同市場。后現代以隱喻為代言人正為創造現代非物質世界的溫情而努力著。創造該文化的人是值得鼓勵和贊賞的,因為正是這些敏感而富有生命力的青年人給了現代以希望。人們總在談論“青年問題”,事實上,成為一個有問題的孩子會使人得到某種身份,而顯得與眾不同,而這正是青年人孜孜以求的事情之一。不要小看這種心意,也許他應用在追趕潮流上顯得幼稚莽撞,但也正是這種品質使得青年人令人振奮,使他們有一種奔放的態度,適應于瞬息萬變的現實。一旦意識到現實的嚴峻,他們比年長者更能擺脫對追名逐利的沉溺,把目光投向與生命力的聯系中。從對現時的不滿中可以看出他們希望改變世界的心意,而事情正是從不滿開始的,表達也常常充滿了隱喻。例如迷幻性搖滾樂與龐克就宣稱自己得了“愛缺乏病”,Neville Brody是龐克族對工業社會敗壞表達不滿訊息的產物。在設計作品將人視同冷漠的塑膠物體,運用原始部落符號隱喻人類回歸自然的愿望,藉以反抗,以雙色復制的儀式繪畫、粘土雕塑和恐怖的形狀來傳達內在的感情。在這些旨在的尋求情感的努力下,我們看到了可喜的一面:個性正取代著概括化的臉譜,無限豐富的生活真實正取代著以往的表情、姿勢和衣飾的定勢,一種新生的感官的美和意念的美正在各自尋找合適的隱喻之源,并漸漸走向交叉。正如Raymond Guidot所言:“這種創造個人內心世界的事業具有偉大的前途。”
隱喻之所以不自覺地與情感相聯系,是因為它的第一個源頭來自家庭情境中的初體驗,我們的父母以母愛父威的方式提供情感叢。接著是環境,它使我們始終與文化接觸,并產生一定的經驗值,產生交流中的不言而喻,(日本稱之為"腹意交流"的東西),可見隱喻是更深層次的表達方式,直接與人的內心相連。所以也成為未來“旨在能喚起詩意的”設計的主要手法。到目前為止已經產生了許多帶有隱喻意味的作品,有人也稱這些設計作品是真正的藝術品,因為它能引發人的二度思考。19世紀的建筑師勒杜很可能?quot;隱喻風格"和"表現主義"的先驅,他開創了"會說話的建筑"的先例,他設計的妓院平面圖便表征著男性器官的隱喻。而最形象的作品可以說是科拉尼的生態隱喻,讓人感到強盛的生命律動,引起高尚的情感共鳴。事實上隱喻一直都是與流行的簡化文化背道而馳的,這些簡化文化給人產生容易消化的刺激性,喪失了文化的矛盾性,而隱喻給人的空間尤其是情感空間卻是無極限的,是融入雙方的情感世界。它是一種“無法從別人那里學到的東西,也是天才的標志,因為一個好的隱喻意味著對不似中的相似的一種直覺的感悟。”(《詩經》)空間的 、整體的和“直覺—情感”性的關系漸漸地被隱喻吸引到整個社會的那些失去的、被拒絕的和失去信用的傳統中,這樣一種感情就是一種有機性的共同一致的感情底蘊,一種無所不包的“根源”感情,引起人們懷舊和思念的沖動以及愛的信賴,德國浪漫主義者用“移情”的概念來“隱喻”隱喻是十分貼切的。 在當代,隱喻正為創造科技與人性共存與互賴的領域而努力著。實驗派視覺設計家Alessandro Bavari的象征世界里就充滿了傳說,暗諷和隱喻,這些隱喻源于印歐語言系統的傳說,美麗而短暫的本質,再生的可能和死后的生命,借助隱喻,靈魂將會由作品存留下來。我們相信信息世界里的新生事物將給隱喻以更廣闊的空間。紐約視覺特效廠商Manhattan Transfer就有這樣的努力方向:“我們嘗試制作一個觸及所有感覺的作品,展示廣大的空間,人與機器的融合,以及當今的哲學。”即將出現的“超級產品”將象珠寶一樣,來自物質力和非物質力(精神力——隱喻力)的混合。我們的地毯、鋼筆和電器,將會再次表達超實用的功能——一種隱藏在隱喻與技術之間的東西。
人類是充滿激情同時又能控制得極有分寸的靈魂載體,將會有更多的作品這樣隱喻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