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6-19 14:51:05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竇金庸號三悟齋主。人生有一悟則有一得,況“三悟”乎?我曾說過:“畫家之成功,一是 ‘神于好’二是‘精于勤’,三是‘成于悟’。”金庸少小時即愛畫,先是到處涂鴉,后是紙筆隨身,見物喜之則畫,有空則畫,性分所有,可謂“神于好”。至而立之年,奔波于生計,唯畫不可棄,于是決計終身獻身于藝術,學畫更勤奮,畫亦益精之。為了學畫,他到處投師訪友,程十發、陸儼少、方增先等人都對他的畫給予很高的評價,同時也給予精心的指點,且紛紛為之題字鼓勵。1992年,金華市成立書畫院時,因為他畫得好,被安排到書畫院去做專職畫家。從此,他如魚得水。他學石濤,學八大山人,學“四王”,學“八怪”,學龔賢,學石溪,他學古也學今,今人中他尤喜黃賓虹。黃賓虹就出生在金華,故居仍在金華,竇金庸所在的畫院也坐落在賓虹路上,他見到黃賓虹的真跡也多,荀子說: “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逮乎好其人”。竇金庸學黃賓虹,可謂便之,他又好黃賓虹,故學之速也,他學得神似。他學傅抱石則幾可亂真,也學過亞明,李可染。他學山水也學花鳥,他有八大山人的畫法基礎,又學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集眾所善,專為一家,日新又新。
竇金庸對古今傳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便開始思考,即“悟”,他知道最后的成功就在這一個“悟”字。他以前學傳統重在掌握用筆用墨技巧,師造化重在得其造型和境界。他用傳統技法表現大自然景象,但其藝術品位總是高不過甚至趕不上古人。于是他“悟,“悟"后方知:技法只是一種法,藝術品格的高下還在于:用技法表現出的筆墨效果中要有特殊的個性和精神(韻味)。否則,畫出的山就是一個山,畫出的樹就是一棵樹,似標本而不是藝術品。藝術品要有感人的東西在內。或清麗,或秀潤,或高古,或瀟灑,或雄渾,或剛硬,而且就技法而言,也要不同流俗。明乎此,學習技法也才能深入。
竇金庸近期的繪畫作品又大大進步于前。他的畫中雖然仍可以看到受過石濤、八大等人的影響,甚至也可看到受到現代浙江和南京流行畫風的影響,但其格調己今非昔比。他的山水畫面貌多樣,形式也多樣,但都有雄強渾厚的筆墨,而且雄渾中又透露出清麗的韻度,這是十分難得的。他的花鳥畫也如此,雄渾的筆墨中包涵著清新的神韻,顯示出勃勃生機。
畫中僅有雄渾,或僅有清麗、清新,亦殊不易,若雄渾中透露出清新的氣息,尤屬難得,金庸以前的畫也較一般的畫家為出色,但總有粗淺之感。他又經多年的探索,感悟,認識到繪畫作品的格調高下是決定作品藝術價值的重要標準。如何提高格調,是一個復雜問題,竇金庸還繼續在“悟”、“悟”得則成。
金庸曾在南京藝術學院就讀碩士研究生班,對繪畫理論和實踐進行過全方位的探索研究,也就是為了“悟”得更徹底。他的作品格調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這是無疑的
(作者陳傳席為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院客座教授、著名美術史論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