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6-22 14:53:39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紫 砂 的 本 體 語 言
吳 鳴
人們經常談論到紫砂傳統,到底何為紫砂傳統?
近段時間,腦子里會常常出現這樣一個詞:紫砂的本體語言。開始是模糊的,后來似乎越來越清晰。它的出現,可能同我平時的創作傾向、思考有關。所謂傳統,我想一定程度上是指紫砂的本體語言及其擴展。
從藝多年,重詩文書畫及現代陶藝。因從業之故,對國內外陶藝一直較為關心。看多了,便有了一些梳理和想法,覺得國內外、各產區各有特點。國內各產區都有自身的傳承,材質不同的,差異就大些;材質相近的、相同的,差異就小些。國外陶藝,除了一部分日用器皿形制及其延伸,題材有某種傳承借鑒外(在燒成、原料處理、制作手法等方面保留、發展了一些現代陶藝所需要素),比重較大的是偏重于觀念形態思維的陶質作品,它們同現代藝術、前衛藝術有更多的聯系及相近類似之處,渲泄的是當代社會狀態中的某些思潮與個人情緒,一種張揚個性的過程或結果,或是在探討陶瓷材質某種潛在的可能性和不同狀態。它們沒有什么程式,不受制約。由于現代媒體交流的便捷,在創作上的交互影響比較明顯,雖具體的形制有異,但大的觀念、思路、審美是相近的,它們構建的是一種新的語言,也就是現在人們普遍認知的“現代陶藝”那種方式。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曾心儀于那種創作狀態,作了這方面的一些思考,借鑒、試探性地創作了一些作品。將“形式”看得很重,或多或少地忽視了一些傳統因素。
隨著對紫砂學習研究的深入,對傳統的理解和積累,后來我感到這種想法并不完善,甚至有些偏頗,覺得紫砂確有許多優秀的東西要保留、繼承。雖然每個時代的大部分從業者是拿它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但確有一些業內精英、文化人探索、發現、總結并升華了它,使它成為一種有豐富內涵的文化,從技術到審美諸多方面。有些東西是不能割裂的,譬如傳統,這是紫砂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延續、發展的需要。你可以做各種嘗試,但紫砂現代陶藝創作不一定要成為無本之源,僅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關鍵不在于題材是否實用,手法是否傳統,而在于創作審美是否有現代性、創造性和個性。人們完全可用傳統題材、手法來表達現代理念和情感。
紫砂藝術門類的形成,是一個順序漸進和逐步完善并不斷發展的過程,符合自身規律和發揮了自身優勢。它的造型是從日用陶器的壺、罐等漸變分離獨立出來的,從早期有紫砂器雛形痕跡的殘片、局部如嘴、鈕、蓋等可明顯感覺到,隨著社會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變化——尤其是茶的制泡飲用方式變化而導致了壺——紫砂主要門類產品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紫砂原料也逐步從其它日用陶瓷中分離出來。在長期實踐中人們逐漸鎖定和選取適宜于它的原料,進行必要的處理和配制。造型、制作、實用多方面的考量總結使之脫開于原來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壇壇罐罐的形象。不施釉及使用性,迫使其表面進行特別處理,因而泥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同時原料的選取也定格于一定的范圍,形成某種慣例。泥性、功能、制作諸般要求綜合體現的過程也就是本體語言的形成過程,不要忽視了這個過程,它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它在國內外、圈內外的地位形象也是由此確立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不斷的探索實踐,境界提升,要求提高,專業性愈來愈強。紫砂本體語言的形成,經歷了不斷探索、吸收、積累,有揚棄、有總結,不是一成不變的,并根據自身發展需要作取舍。一些新東西可能因自身的優勢而逐步轉化為本體語言,也可能被淘汰。重要的是看這種優勢是不是其它材料所不具備或不易具備和適宜自身。
從供春、時大彬至陳鳴遠,紫砂的基本語言已經成型。傳統分類為花貨、光貨、方貨、筋瓤貨等,實際上也可分為自然形態和幾何形態兩大類(其中包括一些抽象的自然形態如供春壺等)。數百年來在此基礎上發展、改變、擴容、錘煉,到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等人,紫砂已定格于一定的語言方式,傳統已積累得非常豐厚。幾何形態的作品自不必說,即便仿真作品,雖然它是以寫實為主旨,但還是要用紫砂自己特有的方式進行轉換處理,包括雕塑及其它類型一些產品,一枝一葉猶如戲劇的一招一式,形成程式化,以保持自己的“味”。如玉器感、局部連接的觸摸和諧、敦厚樸實、中庸的東方文化底蘊等,從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本體語言。感覺明顯獨特,區別于其它陶瓷。
紫砂本體語言形成源于自身條件:
一、材質因素。這是材料本身的特性決定的。紫砂泥的可塑性好,形制如意,再復雜的東西皆可做,經過反復制作和特有處理可產生其它陶瓷所沒有的視覺和觸覺效果。由于它的可塑性和鑲接成型方法,多年來又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工具及制作語言的定格,而且這些工具及制作模式在表現泥性上是行之有效的。
二、實用因素。紫砂的主要品種壺類,是人們日常所需的日用品,因而使用功能非常講究,設計制作中必定要考慮其實用性,必須符合人們的習慣審美需要,且存在一定的限制。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種慣例。
三、借鑒因素。紫砂是逐步從日用陶瓷中分門立派出來的,它借鑒了其它工藝美術的一些形式和手法,如古陶器、青銅器、瓷器的一些造型及玉器、紅木器的一些處理手法,吸收了它們的一些長處,故它們之間有些審美聯系,如玉式氣、渾樸、圓潤、簡煉等。
四、傳承因素。歷史上的紫砂多為作坊形式手工藝,因而一般為父傳子、師傳徒,除少量的文人參與和文人交往,大部分文化層次受限,相傳的只是一套相同的基本手法和理念,故制作方式形成一定規律,并逐步完善,越積越厚。
五、創作因素。基于以上多種因素,歷史上紫砂創作雖時有創新,但大部分時間處于一種相對重復和類似的狀態,同樣品種多個時代都做,后人可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也正是此原因,歷史上產生了一批幾近完美的經典作品,許多人的重復和修正,語言特征愈來愈明顯。 除了上述因素,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社會環境因素,包括文化背景、地方歷史、風俗習慣等。
在有老莊傳統、談禪講佛、飲茶風尚的國度,加之地處人文薈萃的江南魚米之鄉,形成紫砂這種平和淡泊,“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君子雅風是有其淵源的。紫砂特殊細膩的鑲接成型手法,約定俗成的創作審美及程式化方式,造型的豐富多樣,工具恰到妙處的使用及材質肌理的充分表達,耐看耐玩值得親近的品格,無不諳合著東方文化底蘊,兩者互為呼應,和諧統一,誠可謂相得益彰。什么樣的環境產生什么樣的藝術,紫砂本體語言的外延,同它是相吻合的。它既秉承了陶瓷的一些共性,又樹立起鮮明的個性,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著稱于世,成為它的優勢和立身之本。
前幾年我曾看過一些地方陳列的紫砂作品,就某些造型和局部的豐富性來講,很有一些想法和亮點。但由于制作方式和形體轉換過程中本體語言的減弱和忽略,設計、制作、工具使用方式的“犯規”,導致了作品形成后的“異味”感。紫砂特點減弱了,味乏醇厚,意滯淺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品的價值。
介入紫砂時,應如何對待本體語言、關注當代紫砂的創作方式,是個有意義的問題。
紫砂是一般人不易介入的藝術,因為它特定的制作性使一般人難以深入。不經數年乃至更長時間體會、磨煉,很難把握其內在的東西。可能這一點也影響限制了一些人的探索。而它恰是其價值要素,僅停留在表面狀態不夠。創作可以揚長避短,但并非意味著忽視本質的東西,不排斥用紫砂去探索一些其它方式、感覺、形態的審美,但這些審美用其它材料也能容易傳達,何必定要用紫砂?紫砂應盡量去展示和發掘自身獨特的美,這樣是否會更有意義?
其次,應重視紫砂創作的當代性和文化性。一個藝術門類的文化涵量對于它的定位和存在價值是至關重要的。歷史上的紫砂作品就是因為文人雅士的深度介入,將人文學養融納其中而豐富了它的文化內涵,形成了高品位和多方面的價值。當代紫砂的發展同大量文化人士的參與亦有很大關系,紫砂同其它陶瓷的區別也在這里。在當今社會文化層次越來越提高,文化面向越來越普及,文化氛圍越來越濃郁的環境中,紫砂的文化涵量、藝術品性和時代特征就顯得更為重要。不僅是為了適應人們日益發展的文化需求,也是鞏固紫砂自身藝術地位和價值及發展的需要。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紫砂產業的整合和創作研究,同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相適應。不斷提升自身形象,使之充滿生機,求得良性發展。
再次,重視創新和藝術性,提倡個性,重視作者文化修養、藝術造詣、專業素質的積累和提高。藝術作品最重要的是創新,同時要有藝術性,要增加藝術涵量,拉開與普通產品的距離,還要有個性及個人風格,即作者對藝術的獨特理解。它們是形成作品價值最關鍵的因素,這也是人們對藝術品的共識。紫砂本體語言的形成實際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積累的過程。歷史上每一位大家都是伴隨著自身創新和個性風格的形成而出現的。當然,紫砂的情況有一些特殊,歷史上曾出現這樣的情況:同一個作品多少代人都在做,各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偏好去作修正、改進,一些幾近完美的歷史經典作品就是這樣形成的。紫砂作為一種產業重復性強,以至于名家的重復作品亦很多。這是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和供求狀態,也是某些紫砂作品在價格和價值關系上讓人存有疑慮的地方,隨著現代社會知識產權及文化藝術品位要求的發展將會逐步改變。沒有那一種產業和文化的生存不需要發展和創新,我們從國內其它一些工藝美術行業的衰落可看到這一點。創新、藝術性、不重復和少重復在今后的紫砂創作中會越來越被重視,隨著社會審美需求的變化甚至會成為一個欣賞要求,尤其是高層次的作品。物以稀為貴,好與少才貴,這是價值規律,是藝術品和一般產品的分野,也是實現、保持作品高價值的必要條件。人們在探討作品的價值時,除了造型、泥料、制作技藝、名人效應外會越來越重視這些方面,這也是產業生存的需要,并可能成為紫砂獲得整體發展的要素和動力。
另外,還應重視和加強對紫砂理論的研究,它是紫砂的薄弱環節。歷史上有些專著,量不是很大,史料方面的居多,現在一些圍繞這方面的研究相互引證重疊較多。純理性方面的研究近幾年雖已有些端倪,但顯然很不夠,更不成體系,給人力不從心,未能深入到位的感覺。理論研究的關鍵在于揭示紫砂陶藝的本質特征、構成要素、審美內涵,它的文化背景及同其它藝術的關聯和區別,它的價值和優勢所在,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發展勢態及潛在的可能性等等,而不是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作工作總結。它要求研究者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理論和相當的專業素養及敏銳的洞察能力,能觸摸到事物的關鍵,反映出紫砂的實質,作出理性剖析,給從業者及欣賞者以啟迪.
從整個歷史來看,當前可說是紫砂最為繁盛、最具活力的時期,我曾在《漫話紫砂》(發表于《中國陶藝》創刊號)一文中提到過:產量最大,品種最豐富,從業者最多,創新最具活力,文化層次最高,推廣活動最為廣泛。從深層次的創作探索看,已獲得某種突破并形成了新的作品類型和風格。該引起注意的是,在創作過程中,既不能急功近利忽視對本體語言的研究和必要的繼承,尤其是紫砂獨特的韻味,至少要能把握理解,正由于先輩們對傳統的重視和繼承紫砂才能如此豐厚并發展到今天這種盛況,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而且它將在紫砂今后的發展中同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并關系到紫砂獨立形象和自身價值的問題。同時又不能將紫砂傳統僅僅局限于一些具體的制作方式和手法,封閉自己。要吸引新思想、新理念,豐富創作內涵和審美,要放到社會文化的大環境中去思考,敢于突破舊框框和傳統的局限,探求個人風格,發展它,為它擴容。兩者之間并不矛盾,處理得好會相互增色,通過本體語言的擴展來獲得整個紫砂的發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