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6-22 15:03:47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紫 砂 三 論
蔣 蓉
一 論技術和藝術
技術是千錘百煉、功到自成。
藝術是發現、提煉、厚積薄發。
紫砂壺藝,有人稱之為茶壺,有人稱之為藝術,以我從事紫砂七十余年的經歷和體會,紫砂壺藝是技術和藝術的有機結合。
世界上制陶的方法多種多樣,有拉坯法、泥條盤筑法、壓模法和注漿法等等,每一種方法都有各自的技術。
宜興有著六千余年的制陶歷史,宜興陶工在經歷了不知多少年的摸索,根據宜興陶土的特點獨創了一套和世界上所有手工成型方法不同的技術,這就是把陶坭放在木制的坭凳上,先錘打成片,然后把泥片圍筑成圓型或鑲接成方型,用木拍子拍打成型,這種成型方法學術界稱之為“片筑法”,這種成型方法比其它方法制陶操作簡單,技術性更強,所制的陶器用宜興話來講就是“泥門緊”,成品率高,而且體輕耐用。
宜興紫砂壺藝是從日用陶中脫胎出來的藝術陶,制壺成型方法沿用“片筑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全手工成型,由于茶具、茶壺的體積比其它日用陶體積小,加上功能要求是泡茶、品茶之用,所以技術性更強、更細、更精,幾百年技術上的精益求精,使紫砂茶具演化成了一門有獨特語言的藝術陶瓷,這個過程當然是文化人和藝人們的共同創意的過程。
紫砂壺藝和其它所有藝術一樣,技術是藝術的基礎。
藝術是什么?
藝術應該是能給人們精神上賞心悅目的享受,給人們借某一物體以聯想的空間,這個空間愈大,其藝術水準必然愈高。那么,紫砂壺藝是什么呢?紫砂壺藝不是現代陶藝,它首先受功能需求的制約,也就是說,要能作泡茶之用。在泡茶時能領略美感,又能為大多數人喜歡。紫砂壺藝是集實用、欣賞、把玩三種功能于一體的藝術,又是能包容吸收陶文化、茶文化及書法、繪畫等多種傳統文化于一體的藝術載體。書畫藝術欣賞性很強,但缺乏日用性、把玩性,玉雕藝術具有欣賞性、把玩性,但缺乏實用性,起碼不是大多數人的日用品。紫砂藝術不同,既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又能在使用中把玩、欣賞,既有適用美感,又有視覺美感,亦有把玩撫摸的觸摸美感。這種藝術,可能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起碼不多見。紫砂藝術自身的、客觀存在的高、中、低三個層次,又有很大的適應性,能為眾多的人所接受。
并不是每把壺都是藝術品,稱得上“壺藝”二字的作品,是反映文人、藝人才智的載體,也就是藝術品。藝術追求的是新意、創意,一味的仿古,模仿他人,借型改裝,翻過葫蘆變成瓢,稱不上創作,嚴格地說稱不上“藝術”二字。
藝術需要他人的認可,收藏家心里想收藏的東西最好是原創之作,追求的是物以稀為貴,紫砂壺藝的特殊性和市場需求的特殊性曾促使我們老一輩壺藝作者創作了不少新品,也重復了不少作品,但這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認可,我認為,藝術也應該與時俱進,特別是中青年這一輩,要根據時代發展、收藏市場變化的要求,盡量爭取作品的原創性和單件性。當然,由于紫砂壺藝的需求不同,同一件造型的新作可能要的人會有許多,如何解決原創性、單件性與需求的矛盾,可否使同一原創造型之作變泥色、變裝飾,一壺多變,避免重復,真正做到物稀為貴,提高紫砂藝術的品位。
二 論壺品與人品。
做壺是做藝,做藝也是做人。
一個做壺的人,如果僅僅是為了吃飯、生計,為了養家糊口,那么,做做好、有市場就可以了。如果要想成為一個壺藝家,作品傳世留人,青史留名,就應該做工考究、技藝精湛、提升品位。壺是人做的,壺與人又有不少相似之處,用心觀察,你會發現同樣造型的壺,不同的人做,就會產生不同的韻味,有高雅、粗俗之分,有霸道、儒雅之別。
做壺是做藝,做藝如做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要認真做人,認真做藝,不要把造型、工藝勉強帶得過的作品給人,這樣對收藏者是極不負責的。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不要看今天帶得過去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人會評價這把壺,也會評價做壺人的藝品。藝術上對別人負責,實際是對自己負責。
作品能不能傳世,能不能青史留名,歷史上有許多典故,可供我們借鑒。如古代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的作品千年留傳,萬古不朽;當代書畫家徐悲鴻、林散之等人的作品都被后人視為珍寶,不僅僅是因為作品的藝術水準高,而且他們的人品也值得稱頌,人們珍藏他們的作品往往在欣賞中感到榮耀。另一種情況截然不同,如宋朝的秦檜、明代的嚴嵩,據史料記載,他們的書法水平也極高,但至今不見作品留傳,究其原因,我想,正是因為他們的名問有哪一個收藏家愿意收藏遺臭萬年之*臣、壞人的作品呢?同樣,當代又有哪一個人愿意收藏大貪官胡長青的書法呢?如果真有人愿意,亦和他們同流合污了。
認認真真做藝,清清白白做人,是藝術家的藝德。
要關心、培養中青年的紫砂藝術人才,鼓勵他(她)們在藝術上的追求和探索,允許他(她)們各種風格的競爭,為他(她)們一點一滴的成長、成功而喝彩,這應該是我們這些已經有一些名望的紫砂老藝人應該具備的藝德。
良心是對自己行為的規范,藝德就是真誠對待藝術,真誠對待收藏家,隨時保持清醒的藝術品格,保持真誠待人的品德,能讓后代人真心說一聲好,其實很不容易,這也就是為下一代、為后世樹了楷模。
三 論繼承與發展。
美國有個學者叫希爾斯,他有一段論傳統的名言:“傳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種種制度,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構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與代之間、一個歷史階段與另一個歷史階段之間保持了某種連續性和同一性,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己的文化密碼,并給人類生存帶來了秩序和意義。”
紫砂藝術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是民族瑰寶,把傳統繼承好是我們從事紫砂藝術人士的共同職責,但傳統*什么來繼承,我認為繼承要*創新來繼承,要*發展來繼承,今天的傳統在昨天是創新,那么今天的創新到明天也成了傳統,一代一代的紫砂人不斷創新不斷地把傳統這個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傳,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傳統,如果我們不去創新,那么,這個藝術就將枯萎。
紫砂花器流派,源遠流長,最早的是供春,以及清代的陳鳴遠、楊鳳年等,他們都各自以自己的創新,發展了傳統。我在七十余年的壺藝生涯中也一直致力于創新,創作了《荷花茶具》、《芒果壺》、《牡丹壺》、《蓮藕酒具》等等許多原創性的、有影響的作品,創新的意義從文化總體而言就是繼承和發展了傳統。
紫砂的技藝是反映紫砂語言的基本功,需要一代一代的繼承,紫砂應更多的向文化方向發展,我贊成后輩紫砂人根據自己的特點,多方面與文化藝術界的名人、書畫家合作,提高紫砂的文化含量,提高紫砂的文化品位。
我認為,傳統是民族藝術的根脈,創新是傳統藝術的生命,兩者相輔相成,構成并促成傳統的發展,這就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