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6-23 11:44:52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既受商品市場歡迎也受收藏市場歡迎的宜興紫砂壺從宋代走到現在,名聲是越來越響亮。在一片繁榮的景象下,作為具有很強實用性的工藝品,紫砂壺又面臨著不少危機:不可再生的優質紫砂礦產日漸稀少;家庭作坊和工作室形式的制作方式受到大工業生產的擠壓;紫砂從業人員職稱管理混亂,假冒職稱屢見不鮮;部分紫砂藝人心浮氣躁,追名逐利,不能夠專心制壺。這些問題都將傷害到紫砂壺生命力的三要素:手工,精致,把玩。
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壺,堅持手工制作也堅持了二十多年,像我最喜歡做的“云肩如意”就是全手工的。手工意味著不可復制,及一定的主觀性。這是一切藝術品的共通特性。作者某一時刻的意念、心情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壺的外形與氣質。
前人留下的傳統造型,比如傳爐、石桃、井欄、四方、僧帽、掇球、茄段、箬笠、仿古……都是經歷了歲月的沖刷,為世人所認可的經典范式,并至今熠熠生輝。制壺人起初臨摹它們的時候,也是一人一個樣,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壺,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一百多種,原因是古今的藝人們,都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進了自己的作品。經典壺式在一代代紫砂藝人中傳承,一代代大師們又將個人的創新鑄成了經典。
手工制作使得紫砂壺成為存世各類器皿中擁有最豐富造型的實用品。這些造型可分為四類: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紋器,水平壺及茶器造型。歷代紫砂壺造型式樣的來源,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仿古代銅器——彝、鼎、尊、爵的造型。2、仿古代陶器——彩陶、觚、瓿的造型以及秦磚、汗瓦紋樣。3、仿古代器物——秦權、玉器、鐘、鼓等造型。4、仿瓜果、花木形象或加工變形造型,用浮雕、半浮雕的手法裝飾應用,如:蓮、荷、桃、柿、葡萄、松、竹、梅等。5、仿實用器物形改裝的造型,如:玉笠壺、柱楚壺、斗分壺等。6、各種幾何圖案形造型,包括各式圓器、方器以及菱花、癸式等筋紋器。
即使到了工業時代,工廠可以用模具批量生產紫砂壺,但離開了陶藝人的雙手,離開了陶藝人的情感、才思,紫砂壺就只是個用來乘茶的器皿而已。
紫砂壺的精致是顯而易見的。它的美輪美奐,大巧若拙,高雅而不流俗讓人過目不忘。
紫砂壺是茶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所追求的意境,與茶道是相通的:“淡定平和,返璞歸真”,所以淳樸,古拙是最適合紫砂壺的氣質。許多制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于是力求高古脫俗,結果卻做出些呆頭呆腦,笨拙粗糙的紫砂壺來,不僅丟掉了自己的可愛之處,也把紫砂壺的精致給拒絕了。制壺的技術可以模仿可以學,壺的藝術,壺的境界卻只有靠作者的人格修為,作者豐富的內心表露來爭取。
紫砂壺的審美要素可以分為形、神、氣、態四個部分。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輪廓;神,即神韻,能讓人感受到精神之美的韻味;氣,即氣質,壺的內涵之美;態,即形態,高、低、肥、瘦、剛、柔、方、圓,壺的各種姿態。四美俱才是件優秀的作品。
能夠成為一件藝術品的壺不但是制作嚴謹的,而且還是有情趣有感情的。一把美壺不管它體格是大是小,壺嘴是曲是直,蓋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要有趣,有趣才能產生情感,怡養心靈,讓人百看不厭。
近年來,一方面,紫砂壺新品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制壺人講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視功能美。尤其是有些制壺人自己沒有喝茶的習慣,對茶壺應具有的人性化的設計知之甚少,這也直接影響了紫砂壺功能的發揮,并出現了不少中看不中用的壺,這是對紫砂泥的浪費。
另一方面,由于宜興紫砂壺藝的從業人員處在一個既開放又封閉的環境里,只有小部分陶藝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不高,個人修養有限的。這就導致了從業者缺乏創造力,缺少獨立判斷的能力。大家為了爭奪市場而相互模仿,宜興紫砂壺因此日漸同質化,有趣,有內涵的壺被平淡無奇的商品壺擠到了角落里。一些概念壺,不求精致但求特別,比如奧運壺,巾幗壺,籃球壺,貌似好玩,卻失去了紫砂壺的精致、高古本色,如同在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身上披了件花衣裳。
小巧的紫砂壺光滑圓潤,置于掌上可供把玩。它特殊的溫柔質感是對手掌的犒勞,壺肚上精美的書畫是對精神的賞賜。
幾百年前,紫砂壺讓文人們愛不釋手,之后,文人們賦予了它更深的內涵。紫砂壺可供把玩的地方從原有的泥色、造型、做工,擴展到了文學、書法、繪畫、金石篆刻等領域。紫砂壺與文人互惠互利的過程也延續至今。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清代的金石家陳曼生。
如今,宜興紫砂聲名在外,市場上供需兩旺,但信息不對稱的明顯存在,導致業內出現了一些不大好的現象。購壺者大都是應一時所需,慕名前來,想得到物有所值的紫砂壺,在時間與了解程度都不充足的情況下,購壺者通常會傾向于信賴名號響亮,來頭大的制壺、售壺者。所以有了紫砂界的追星現象。售壺、制壺者(售壺者與制壺者通常是同一個人)想方設法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業界泰斗等名人沾邊(大師之類的職稱評定已越來越遭到業內人士的非議),花大力氣對自己進行宣傳、包裝、炒作,只為趁著紫砂市場的牛市大撈一筆。粗制濫造,投機取巧的現象也在一些紫砂藝人身上發生了:為了迅速竄紅,為了經濟效益,單純的模仿,一味的靠小聰明來奪人眼球,于是平添多項吉尼斯紀錄——“世界上最扁的壺”,“世界最大的壺”……追名逐利之心常有,精湛有趣之壺常無,則紫砂市場離下一個冬天也就不遠了。
市場的暫時蕭條對于宜興紫砂的影響是其次的,如何讓紫砂壺的生命力持續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就目前的紫砂工藝傳承,創作環境,業界精英的狀況來看,手工、精致、把玩這三個要素的脈象依舊穩定,外在的沖擊仍然不小。且不說此刻人們對物質財富的占有欲空前高漲,從業者很難靜下心來鉆研體會壺藝,也不說傳統觀念里對于民間工藝這種一技一藝的輕視,陶藝家們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就說陶藝新生代所受到的文化教育的缺乏,很難保證他們的審美情趣能夠趕得上前輩,很難保證他們能夠對紫砂壺有更深的感悟,并且有所創新。
對于紫砂壺的這三大要素,我是深有感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紫砂壺若想繼續興盛下去,缺少其中哪一項都是不行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