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6-23 11:51:33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宜興陶文化歷史悠久,從新石器中期到如今,已經走過了漫長的幾千年。但宋明時期產生的紫砂陶器似乎成為宜興陶文化的代名詞,相反的其他門類陶藝作品,開始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批優秀的紫砂工作者,開始創作極具現代風格的紫砂作品和陶藝作品。現代陶藝開始逐漸回歸到人們的面前。二十年的發展,現代陶藝作品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現代陶藝發展到如今,已經與傳統陶藝有了許多的明顯的轉變。其中最大的轉變就是審美形態的轉變。現代陶藝突破審美世俗化的傾向,把陶藝作為用來表達人類內心豐富情感的一種藝術手段。傳統陶藝的藝術形式遠遠不能滿足于現代人的心理需求,因為它表達得藝術個性精神受千百年來實用主義的制約,其審美法則也受到時代的慣例束縛。
從現代陶藝作品的來看,現代陶藝主要以四種類型存在:
一、器皿性陶藝。這些占整個陶藝創作者比例較大作品也最多的陶藝家們,以傳統陶器造型為基礎,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創作出具有時代特點的陶器。
二、雕塑性陶藝。這些陶藝家大多是學雕塑出身的,有較強的寫實功底和造型能力。他們在長期用泥造型的過程中去感悟泥性,熟知泥性和把握泥性,因而在陶藝造型和塑或雕的手感上都有得天獨厚之處。
三、組合性陶藝。把陶瓷與其它材質結合在一起,使作品當中產生某種內在的哲學的或情感上的聯系。通常的制作方法有兩種:一,把可以與粘土結合在—起的金屬材料一同燒結;二,把預制好的不同材質相結合的陶土材料部分進行燒造后再組裝一起,如陶與木、陶與石等等組合方式。
四、綜合性陶藝。這部分作品的造型使你無法用傳統的造型眼光來給他們定位。他們敢于取各家之長而大膽綜合為我所用,在感性認識上融入意象思維觀念,創作出新的陶藝文化符號。
這四類現代陶藝的表現形式,總體上反映出—個充滿活力的現代陶藝家的創作現狀。正是他們不拘一格、大膽創新,才將現代陶藝從它們所依附的傳統形態中解脫出來,并朝著更加純粹的藝術領域發展。
隨著創作類型的多元化發展,審美形態的擺脫時代的束縛,現代陶藝的創作經驗也隨之發生改變。創作主體即創作者自身的文化、審美、知識、社會積累等因素,都使其在創作過程中的水準大大提高。真正的藝術應該是人類自我意識最先覺醒的部分在體驗深層的生命活動。這種生命意志帶有原始本能的性質。現代陶藝家們認識到這一藝術法則,開始更多的追求心靈情感的表現,開始探討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從形質式樣上轉換為不同于傳統的圖象模式,從實驗性、探索性深入尋求泥、火、釉潛在表現力,材料把握的形式感與趣味性等。將現代陶藝發展成現代藝術中無限定性的語言。
《母親湖的眼淚》和《逢春》就是我創作的兩件現代陶藝作品。
《母親湖的眼淚》是為呼吁保護江南的“母親湖”——太湖而特別創作的。前幾年,因為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太湖,導致大規模的藍藻事件,母親湖岌岌可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保護母親湖,更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我特別創作了這件《母親湖的眼淚》,作品以一段母親的身體為主體,象征著“母親湖”——太湖。而藍色的釉如同藍藻一般慢慢的覆蓋、吞噬著太湖。作品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完全擺脫了實用主義的束縛。通過泥和釉的表達出對母親湖的關注,即將滴落的釉淚是母親哭泣的淚水,是對現代社會對自然污染的反思,更是對人類活動破壞環境的質問。
《逢春》是一件器皿型現代陶藝。其在造型上是一只香爐,但是完全剝離了傳統香爐的概念。傳統香爐一味的追求工細描摹,在其表面飾以花紋。而《逢春》借助“火”的力量改變其作品的質感與視覺效果,通過紫砂窯變產生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香爐恍若一截枯老的枝木,白色部分仿佛寒冬的一場雪,附于枯木之上。最為奇妙的是窯變產生的一抹綠色在白皚皚雪上泛起,恍如一夜春風,滿目皆綠,枯木逢春。
現代陶藝風格化導致時代的多元景觀,并不是一個單支的門類,其審美情趣的內在復雜性,也參與構成了藝術世界中復雜網絡關系的總和。在未來的藝術世界發展中,將會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需求。隨著陶藝的日益接近生活,從公共環境到個人空間將成為社會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陶藝的審美形態變化還將可能與觀眾發生一種直接性的關系碰撞,或許轉化成觀念關系、文化關系、文物關系等不同關系種類。那時,人們在觀賞作品時主要是在作一種藝術理論水平和評論上或美學上的理論思考。但不管怎么說,中國現代陶藝的蓬勃發展,不僅僅是一種新的審美形態的體現,還給我們帶來對生命價值的重新思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