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水中,急出除之,元氣復已。
其二,砂壺砂質傳熱緩慢,保溫性強,提握撫摸不感炙手,且有健身作用。
其三:紫砂壺胎具雙重氣孔結構,冷熱急變性好,寒天注入沸水,不會脹裂,溫水燉燒、烹蒸無需擔心開裂。
其四:紫砂壺使用經久,滌拭日加,自發暗然之光,入手可鑒,真是久且色澤光明。
其五:紫砂壺易吸茶汁,內壁不刷而無異味,壺經用久,增積茶銹,定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銹經生物化驗內含灰黃霉素成份,有消炎清毒之作用。
其六:紫砂壺形制又有高矮之分,按茶沏泡之理,高壺宜泡紅茶,紅茶在焙制中是經發酵,不避深悶,高壺沏泡更香濃。矮壺宜泡綠茶,綠茶在焙制中未經發酵,不宜深悶,故扁壺泡綠茶則保持澄碧新鮮的色、香、味。
其七:用壺、養壺、壺面不可涂油,用壺不可用口直接對壺嘴去吮,這樣保持自然光,保護茶壺泡茶不失原味。
編輯本段紫砂壺的品位美
紫砂壺有商品壺、工藝壺之分,商品壺有細貨、粗貨之分,工藝壺有工藝品壺、特藝品壺、藝術品之分,工藝品壺應按藝人的成就,作品比值比價的藝術價值來言。在歷史的文獻中記述名藝人的工藝杰作,贊譽為"貴重如珩璜"(佩玉)、"珍重比流黃"(黃繭織的絹)、"賦于雕漆"、"價凝(王傍加寥的下半部)琳"(美玉),周樹"臺陽百詠"曰"供春小壺一具用之數十年則值金一笏"。明朝熊飛曰"景陵銅鼎半百清,荊溪瓦注十千余",說的是景陵銅鼎五十錢可以買到,荊溪的砂壺可價值一萬多。"茗壺圖錄"記述"明制一壺,值抵中人一家產"。這可見歷史已對砂壺估了價。文人的參與,提高了紫砂藝術的身價,歷來紫砂壺對社會有影響,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層次文化人收藏、欣賞的殿堂,它不僅保值、增值并體現了社會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地位,同時也包含了紫砂壺藝的文化、文物的價值,名人佳作不僅"價埒金玉,而且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盡。"
紫砂壺的雕刻裝飾藝術集詩詞、書畫、文學、篆刻、金石藝術于壺體,今又創造了題詞、題跋,更進一步的把紫砂藝壺推向高層次文化層,銘、鐫的內容有與茶文化、陶文化相切的詞句,有哲學、倫理、道德、知識性的等等詞句,提高了裝飾層次,深蘊文化內涵,工藝品特藝品不如了藝術品的品位,成為賞品、藏品。砂壺之賞品、藏品,有的具有歷史價值,有的具有藝術價值,有的還具有示范后世的作品價值和科學價值,收藏,是一種美學,而不是"玩物喪志",目的是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積累知識,增添生活意趣,啟迪愛國情懷。每個砂壺研制者和收藏者,都必須有一個端正的人生觀、創造意識和收藏意識觀。為此,意識、實力、弘揚是要求收藏者認真對待的三個方面。有志者事竟成,紫砂壺藝從現在起會有一個更廣闊、更美好的珍藏天地,得以健康發展的美好前景,這是必然的 .。
編輯本段收藏鑒定
泥料胎土
色象、顆粒度及光澤肌理。不同年代的不同礦脈各有特點,清后期的"天青泥"就與歷代泥料不同。
造型風格
各個時代對美的感受和形式要求均有特定的標準,造型風格,整體的比例,嘴、把、鈕的配制存在著差異。
工藝手法
工藝手法即使是同一師傅傳授也會有不同的風格
氣質神韻
最重要的標準,名家之作,由于獨具高超的藝術素養和熟練的專業技巧,以及對泥料性能的深入了解和窯溫的把握,其佳作自有一股不可模仿的神韻。
印章款式
印章款式是判斷真假的一個因素,但現代造假技術可以以假亂真,不可全信。
分辨新舊
流傳至今的真舊紫砂器不多,完美而又古樸雅拙的紫砂珍罕品,更難得到,舊的若屬真舊紫砂器,往往器表有一層自然的光澤,是由于久經盤玩,慢慢地透出來的溫潤光澤,被稱之為"精光內蘊"新器造舊,決無此特點,分辨新與舊時,要特別謹防新器造舊術的欺騙,切勿只重器表而忽視了其內在的素質.
提防拼湊
真舊明清紫砂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大都不甚完美,或有殘損崩裂.由是出現了各種修補拼湊術,如用蠟補缺.粘合后,再涂泥作色的;以陶泥仿制,拼合后,再作舊的;加彩紫砂腿色,以顏料添補的;器物殘損,以金屬片鑲包,或以玉等嵌替的等等.鑒定時,只要留心并細致查看,就會驚異的發現修補拼湊的痕跡,而且"虛位"很多,因為經過修補.拼湊.調色后的紫砂器,其形制.色調.質地,與愿器皆不可能完全相同,總有差異,并或多或少的喪失了原作的風貌和特征.
器形質地
紫砂器的各個發展階段,都有其時代的烙印和標志,概要歸納有以下的主要特征:明代比較注重器形,紫砂器的造型高雅樸拙,器物較少有裝飾,故以素樸為主;清代前期,紫砂的造型豐富奇特,注重器物的裝飾.加彩.堆雕等異彩紛呈;清代后期,紫砂的造型趨向簡化,多取平面,注重雕刻詩詞書畫,器物的"文人"化味很濃.紫砂器的質地,有粗幼之分,粗糙者不受歡迎,細膩油滑者為上品.一般講來,名家之作,精工細雕,胎質比較細膩,表面皆較平滑.
題字用印
紫砂器題銘,據現有資料最早見于龔春壺把下刻"供春"二字,其后盛行.在紫砂器的發展過程中,許多陶藝大師的題銘風格亦不相同,鑒別時,應當明察秋毫.制砂者署名.制名,是在明清之際才出現的;真正流行在器上鐫刻詩詞的,始于清代后期的陳曼生,以后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