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6-23 12:08:26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在全球創新的時代,提出“創舊”的命題,已經不是一個耍嘴皮子的討論了。剛剛開幕的冬奧會意大利都靈的開幕式再一次繼雅典之后,展現了通過“創舊”來創新的杰出創意。今天,橫亙在2008北京奧運會和2010上海世博面前的任務,與其說是“追趕世界新潮”的創新,還不如說是如何以創新精神來“創舊”——發掘中國文化的內涵,從而使全人類感受傳統中國的味兒和新世紀前所未有的新意。正是全球化的創新之潮把每一個民族都“催逼”上一條不“創舊”就不能的“創新”的文化之路。
據悉,印度人已為瑜珈的知識產權而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從韓國的《大長今》在文藝界和時尚界風靡一時和顯赫一時,則可以看作活生生創造出來的韓國“新”的舊傳統,今天他們改“漢醫”為“韓醫”,中藥成韓藥……,如果中國人自己不來“創舊”,恐怕其他國家都會在中國文化中創造出諸如好萊塢大動畫片《花木蘭》,日本電子游戲《三國》、動漫《西游記》等。其實,中國文化本身也是拿了別人的“舊”創出自己的“新”的,無論“敦煌”還是“新文化運動”,歐洲的“文藝復興”本質上也是如此。我查遍《2005技術預見報告》、《21世紀100個交叉科學難題》及“高新技術創新”專著,里面對21世紀人類科技的展望,幾乎都是局限于西方人士正在考慮和研究的問題,簡而言之,幾乎都是按著西方文化的思路“預見”的。人們也許已覺悟到,但仍未用足夠的精力和篇幅來分析中國文化和科技(如中醫和道家)對往后百年人類科技創新可能的貢獻。而我們知道,很久以來,無論是理論物理還是實用建筑之類,都日益受到中國和東方文化理論以及科技傳統的啟發。如今,上海已建立了“純中醫”的醫院,中醫藥也要作為“世遺”申報。但民族之“舊”是民族之“新”的基礎,“創新”必須植根于“創舊”,這一點還需要我們更大聲地吶喊!
我們最近正在做上海科學技術史的工作,這不單單是展示上海6000年,尤其近現代以來在科學技術原創上的業績,更是追溯科技的文史蹤跡,看到上海這樣一個地域和社會環境如何不斷創造的機理,從而造成今日的創新氛圍和機制,而這正是“創舊”的重要內容。
因此,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程中,我們必須重視自己包括科技在內的文化傳統,深入研究自己國家和地區文明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和機理,仔細盤點和開掘深埋其中的具有無限生命力的“舊”,使之如古蓮子那樣在新的環境和需求中發芽生長,開出全新的蓮花。這蓮花既是“舊”的發展,又是全新的生命,這里就蘊含著“創舊”和創新的深刻歷史唯物論和辯證法。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中國社會自白話文時代以來,一直是非常主張“革新”和“破舊立新”的,但簡單化的唯科學論,曾差一點判了中醫和漢字的死刑,簡單化的唯“新”論,也使傳統文化作為“四舊”被無情鏟除和焚毀,而今天,科學發展觀所引領的“創新”,一定要克服百年來“形而上學害死人”(毛澤東語)的現象,以馬克思主義和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內的各學科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努力探索和實踐通過“創舊”進行創新的科學路徑和體制安排,使古老而偉大的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智慧開創與時代溫和的嶄新樣態和內涵。而這正是“創新型國家”安身立命的文化基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