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6-23 14:39:17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中國是茶的母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國飲”,并從茶的生活與文化中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道德。一飲一食,都離不開器和具。以茶的飲用方法的發展來看,從古代的陶瓷逐漸隨著飲茶方式有生嚼茶葉,蒸搗烘干的餅茶,磨成粉的末茶到炒制烘焙的散茶,以及今天我們已經領略到瓶裝、罐裝的茶飲料,還有做成顆粒、片劑的茶,作為茶的器具也跟著相應發展。所謂“水是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器具的質地也從原始的陶土、瓷土、玻璃、金屬、化工合成的種種杯、壺等等,讓人們在飲茶中感到分別、舒適。
瓷砂陶土是屬于陶土中在中國獨有的。它和一般陶土不同的地方是粘土、石英、云母系礦物共生的礦物原料。雖然在中國其它省份也有類似的礦藏,但從它的粘度、韌性、豐富的天然色澤及燒成后經化學、物理變化形成的氣孔、吸水率、耐熱和隔熱性能等都優于其它各地的。這種獨特的陶土唯有江蘇宜興和與浙江長興交界的地區方有。江蘇宜興的紫砂陶之所以形成不可比的知名度是有四個原因形成的:1、具有豐富的優質紫砂礦;2、自古代以來就是著名的貢茶產區,唐中期陸羽就推薦陽羨(宜興古名)紫筍茶為貢茶;3、依傍太湖水系,使得笨重的紫砂及其它陶器如大型的缸、甕、缽、罐等便于水上運轉;4、自宋代以來有大量的人文如梅堯臣、蘇東坡、陳曼生等參與,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唐代陸羽總結了前人的有關茶的記載和自己的實踐體會,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的專著《茶經》。在這本書中寫到的飲茶之器,只寫到碗而沒有出現“壺”字。這不等于當時沒有像壺這種器具,只是不專門用來飲茶而已。這是因為在唐代的飲茶方法是用餅茶,經碾成粉末之后煮著連茶帶水一起喝下去,用碗就可以了。今天日本的末茶道還是沿習著這種飲茶方式而不用壺。到北宋后期,今天這種用開水直接沖泡炒過的茶葉的飲茶方法開始在民間出現。為了適應這種泡茶方式,專用泡茶的壺就出現了。到明代,朱元璋下令廢除餅茶作為貢品,促進了散茶的生產和茶壺的應用,這樣,和南京較近的宜興紫砂壺就得到極大的應用與發展,并且與茶的文化相得益彰,走上了與日用陶器具分離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工藝和泥與火結合的藝術。出現了時大彬、邵大亨、陳鳴遠、揚彭年等一批制壺名手。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紫砂藝人徘徊在一般村鎮茶館使用的茶壺中,其特征是使用較粗的紅泥,體形也單一,容水量也多。少數的制壺高手如王寶泰、斐石民、朱可心、吳云根等被上海古董店請去專門進行仿制古代名家的壺,自己獨特創意而成的壺數量很少。另一個原因是當時采礦、粉碎、燒窯等設備比較簡陋原始,不能做出特別精細的作品。但相反的是,在煉泥、腐熱等工序中依傳統習慣比較認真,在選礦方面有許多優質的礦泥供應。抗日戰爭爆發以后,國家民族遭到重大的損失,直到新中國成立,一批老藝人師授徒傳培養出一批制壺高手,并隨著科技文化的進步發展,紫砂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人們感受到了新中國對勞動人民的尊重、愛護,并在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導下,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創作了許多壺式,做光壺的顧景舟,做花壺的蔣蓉等一批制壺人相繼出現,并由政府組織起來成立了手工業培訓的職業機構,為未來的紫砂藝術后繼有人奠定了基礎。十年“文革”中,除生產耐酸堿的化工設備外,日用的精陶、均陶還繼續有生產外,受極“左”路線的干擾,許多壺式已不能生產,茶文化活動和茶館也受到摧殘,宜興、丁山一帶的日用器具、紫砂藝術又一次受到了阻礙。但自中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后,茶文化活動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又加上海外相隔數十年形成的渴望需求,紫砂壺在極短的時間內被稱為“魔壺”而身價飆升,一個講制壺者名氣大小作訂價的紫砂壺市場,掩蓋了樸素的、實用的飲茶器具價值,紫砂壺從產區流傳到許多不產茶的省份,幾乎全國的城市和旅游點都有許多的專賣店。紫砂壺從草根平民的家庭,登堂入室地進入藝術殿堂。這也是歷史上的空前之舉。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把小壺可以換一座洋房別墅,這使宜興丁蜀這個小鎮迅速繁榮起來,十幾年中從業者發展到數萬戶。經營的發展帶來了不少的社會問題、家庭倫理問題。除了一些名家之外,大的得利者還是一批交流渠道上的采購、運輸等人員。他們一方面促進了制壺隊伍的發展,一方面從中牟取暴利,并利用不正常的消費、致富心理,短短幾年中假冒名家、仿制名壺、偽造古壺大批問世。他們利用了人們普遍對文化藝術的渴望與饑不擇食的心理,誘使一些制壺人以“真、奇、怪”來代替“真、善、美”,使許多可貴的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消耗浪費,又當這些混亂已被市場供求遏制時,許多礦產資源又被全國農民普遍建造新房的要求而生產為大批的琉璃瓦,直接影響到不可再生的礦泥大量浪費。居住條件改善了,彩陶和現代陶藝作品又占了紫砂的一席之地……其間,在大量出現了工藝師、高級工藝師、工藝大師、國際大師的種種職稱的同時,也有不少藝術家耐得寂寞,苦心鉆研,學習深造,從而創作出前無古人或與現代工藝結合的優秀作品,在全國和國際性的展出中獲得極高的榮譽;并且,在各茶區、各少數民族的茶藝蓬勃發展的后,在改進工藝制作和燒制技術后,在紫砂藝術上也確實繼承、發展了傳統,使我國特有的紫砂藝術依然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例如由中央工藝美院張守智設計、汪寅仙制作的曲壺,在審美要求、制作和燒制難度上,在現代審美視角上,都堪稱是20世紀的紫砂壺代表作;由北京藝術家、畫家韓美林創作的許多現代陶壺上,他延請許多制壺名手與之合作,使古老的紫砂藝術煥發出精神光華;以傳統藝術、由陶土來承載古代文化和現代要求上,吳鳴創作的一系列紫砂茶具得到國際藝術展的好評,使紫砂創作開辟了新的天地;以古老的明代供春壺加以變型的供春壺系列,給人以時空轉換感受的華建民;以自然瓜果賦于極豐富生活情趣的高麗君,在花貨壺的創作中,不一再重復自己方面作出了可貴的努力;在泥、火、釉三者結合,制作出高結晶釉、符合日本、韓國需要,并與普洱茶相配的茶具方面,葛明祥也是佼佼者。尤其是以徐秀堂為代表的紫砂雕塑、呂堯臣發展之絞泥工藝的運用創作等方面,都為當今紫砂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與創作態度的榜樣。
顧景舟先生在評壺時說要形、氣、神三者的統一。我現在要加一個字在前面,就是“泥”字。因為現在許多的壺賣得那么貴或可以還價得那么便宜,這里面是不是真正的紫砂泥呢?偽飾與假是不同的。戰士們身著迷彩服以適應環境,人還是真的,只是著裝用了偽飾而已,在動物世界中這種偽飾手段運用得更多。一把用以飲茶的陶壺可以儲水泡茶實用,就不能因為其它種種原因就說它是“假壺”。但不少偽飾的茶壺,目的是以欺詐的手段達到獲取暴利的目的。這對于愛好玩壺、藏壺,又不太熟悉紫砂壺種種知識的人來說,就應該了解一點偽飾的方法技巧,以便在消費時加以識別。
紫砂壺在20年前被稱為“魔壺”加以搜集轉賣獲利的高潮時候,一般買家都先看壺底的印章,而對這把壺的泥、形、氣、神置之不顧。原因是從眾心理,求利心切。那時,真正的名家們收益不少,壺販子們獲利更多。后來海外來客手提一袋照相制版而成的名家印章來到宜興住進賓館,布置制壺藝人做什么壺、用誰的印,然后再販到海外。一時大陸旅游城市的壺店或入夜的地攤上,你想要誰的壺就有誰的壺。幾年之后,這一偽飾方法才逐漸使人小心翼翼起來,但又因缺乏其它對比識別方法,一時也難以下定論是原作還是偽飾。
眾所周知,古壺名貴而少,最上限也只在明代。北宋雖已有壺,在宜興丁蜀鎮還發掘過羊角山古窯址,但羊角山的宋代窯址殘片,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只認為是陶器未肯定是紫砂器。盡管唐代中期的文字中已出現了“紫泥”一詞,也不能斷定就是指今天的紫砂礦泥。
偽飾“古壺”、“老壺”通常用的是下列幾種方法:1、把新制的砂壺放入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或打上棕色皮鞋油之后用地板蠟擦抹拋光,目的是遮蓋劣質礦泥和做工粗糙;2、把新壺串在鐵絲上用廢汽車輪胎、機油布等燃燒煙熏而成有了“包漿”的感覺再拋光,這種偽飾壺身內外不一致,煙熏痕跡成斑狀不勻;3、壺身刻上光緒、民國某某會議紀念品字樣以示其“老”,其實,紫砂壺在當年只是極普通日用品,一些會議也沒有會用紫砂壺來作“紀念品”的先例;4、為使壺體內外色澤一致,將砂壺浸泡在飼料缸內一段時間,洗凈干透再賣;5、飾以文字題刻,但因文化素質太低,所刻字體為硬筆書,內容則以訛傳訛,錯別字屢見,甚至把“乾隆”書為“乾龍(繁體龍字)”;故意用木質刻字章或用刀在壺底蓋印刻字,但印面字跡光鮮,所刻之刀不是竹刀而用現代鋼制刀;7、古代因碎泥工具簡陋,一般泥質粗而疏,石英砂粒大,但今天的“古壺”用的卻是現代磨機生產的泥料,泥細如面粉,透氣率也相對低;8、有的售壺者當場用火柴劃壺體而燃燒,以證明其壺之“古”之“真”,其實,摩擦生熱,火柴與任何物體緊密用力摩擦也會燃燒,此法不足信;9、養壺是指紫砂壺內的石英、云母等成分經冷熱水不斷交替和手的摩挲,時間一久會變得火氣全無、晶潤可愛,這一過程一般連續使用一個月就會發生,時日愈久愈可把玩,這就叫養壺。經過“養”的壺不僅好看,售價也高。但現在也可偽飾速成。方法是(1)、澆濃紅茶汁于壺面和壺內,置微波爐內反復澆烤;(2)、將壺盛滿茶汁放在高溫(如窯的頂部,爐灶的近旁不斷澆茶汁于壺外任其淋漓和干了再澆,其間用拋光或粗布揩抹,總之是通過茶汁浸淫壺面細孔而成。這種速成法只對壺的外表發生變化,和年長日久的使用不同。還因為愛壺者的心不斷與茶壺對語養護,日久生情。感情是靠培養而不是可以速成、打造、施壓的;10、以劣質泥制或灌漿法做的壺,在外部噴一層好的泥漿,當地稱為“化妝泥”。這類壺一是手感很輕飄,二是從壺嘴、壺口部分有漿液掛向內壁;11、壺外之偽飾。售壺者往往可以出具作品證書,作者資格證書,說明制作者是什么大師、高級工藝師等等欲求價高。現在一些地方的制壺者在近20年中隊伍擴大達三、四千人,企業改制后化整為散,作坊、工作室林立并廣為收徒或借光炒作,甚至有些二道販子式的人,自己連一把實心泥壺也捏不出來也變成什么高級工藝師得到什么獎了。這也因為出現了以出售證書牟利的單位,交多少錢就能得到什么證書,連“國際工藝大師”證書也可以開具發放。這已是由壺的偽飾進到人的偽飾了。此風至今又變為由幾位有名的制壺人物簽名而出售的證書。所以,愛壺、鑒壺者必須冷靜,不要過份看重頭銜、看重證書或獎,還是看手中實在的一把壺的質量。因為任何作者都是要以自己的作品來贏得信任的。古代的不少制壺人純屬工匠,除壺底鈐一作坊名稱外,個人一般自做個記號以便論件計算工資。有的在“古壺”上蓋四、五個印章也顯然是聰明過了頭的欲蓋彌彰。
關于紫砂礦泥為求其在批量生產茶具時色澤一致,允許有千分之三以內的化工色劑摻入。也有的泥礦本身就具美的色澤,就完全不用摻入任何化工色劑。
我們相信,大浪淘沙是不變的法則。一時間的渾濁也是中國社會從封閉走向開發過程 中的必然。隨著人們鑒賞力的提高和制壺者在競爭中認識到文化素質對作品的關系,不斷努力學習,正本清源,中國的紫砂文化更燦爛的時代不久就會出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