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7-07 16:33:40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在當代社會,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豐富以后,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便凸顯迫切,各種藝術形式成為大眾目光涉獵的范疇。現代陶藝作為陶藝家們利用陶瓷材料為載體抒發對自然及社會感悟的一種藝術形式,已經悄悄地來到人們面前。它為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增添了絢麗的一筆,成為藝術百花園中又一朵奇葩。
一、現代陶瓷對材質的運用
在人類漫長的制陶歷史中,使用過的材質多種多樣,光是陶土就有灰陶土、白陶土、黑陶土、夾砂陶土、紫砂陶土等。瓷土原料就更多了,象高白瓷泥、白玉瓷泥、滑石瓷泥、骨質瓷泥等。還有各種顏色釉、色料、化妝土及電光水、金水等裝飾材料。想象和創作離不開藝術家對材質的選用。藝術家對陶瓷材質的選擇是豐富多彩的,它既可以運用傳統的或單一的材質,也可以綜合多種陶瓷材料達到最佳效果,充分展現現代人的觀念和材質的美感,挖掘材質本身具備的語言表達功能。陶藝的特殊風格的演變實際上也是依靠許多新材質、新工藝的發現和應用才得到實現的,一些傳統的材質由于新的使用方法和加工方式而得于新生。如陶與瓷的結合,有光釉與無光釉的結合等。可稱為豐富多彩,標新立異。如今隨著現代美術思潮滲透,藝術進入多元化發展。現代陶藝為現代藝術的一部分,也具備現代藝術的一切功能,既有適應現代陶藝語言特征的藝術審美性,又有反映代視覺經驗的形式表現,同時還具有現實的文化針對性和民族批判性,因此現代陶藝如其他現代藝術形式一樣,全方位地向當代文化展示。綜合材質的運用作為一種新型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各門類的藝術中都已有相應的門類發展。在現代陶藝創作中,對材質的運用,在總體上更體現這個時代開放型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如今陶藝家對材質的選擇,不只局限于陶瓷材質,已拓寬到其他材質領域,不但增加了作品的表現力,而且拓寬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同樣在制作成型工藝上,彌補了陶瓷材質所到達不到的造型,象征的美感體現。一種個性材質為一種手法,表達創作目的,這樣的陶藝家大有人在,其便顯出以下特點:
1、改變傳統材質的單一性,打破思維定勢,強調矛盾、對比性。從相似中求創意,從反面突破,反其向而思之,反其道而行之。如郭文連教授的陶藝作品《群英薈萃》,即以瓷與木的互相結合,沖出傳統思維,別出心裁地設計出不是尖底的新式造型,配一木質的反扣杯狀造型與尖底箭筒形成足之勢,再加上木框,固定其上,構成了別致新穎的視覺效果,賦予木和瓷的生命。這種內容不同的形式拓寬了藝術表現力,同時設計者的構思不言而喻了。
2、不同材質自身有著獨特的語言特點及存在的方式。日積月累,在中國社會發展及人的意識的區分下,已形成自身的文化內涵或社會公用,綜合不同的異質材料,使其結合成一體,是創作者更直接的把自身的情感納入其中,如日本陶藝家八木一夫的作品,用黑陶制成四方形,再割出兩道槽,將兩根大小相似的鋼筋放入其中,一種內力與向上的強烈對抗,鋼筋與黑陶體積與分量的加強,把硬與硬的對抗美轉化為一種審美思維,使作品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產生一種懾人的美感,拓寬了作品的思想內涵。
3、 綜合材質的運用能夠延伸陶藝的美感語言,改變陶藝的不足單一,彌補陶瓷上的制作難度,同時拓寬作品的表現空間。如英國的陶藝家科洛騰森的作品《瓶》既是通過兩有個細絲的鐵環將一個圓尖底的花瓶掛起,底尖下部在鑲一塊正方形木塊。突破了陶瓷材質的局限發表出傳統的審美觀點,不僅增加外在的形式美和時代美,而且豐富了作品的文化內涵,賦予了新的視覺享受。
4、綜合材質在陶藝中的運用
4.1 天然材質在現代陶藝中的運用
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有各種不同物質構成的。物質是指通過天然形成的材質。如受地殼運動的影響及風沙、走石的侵蝕而形成的天然巖石,不僅本身帶著剛硬的內部結構而且還有粗狂的外形。那凸凹的質感是風沙賦予它的天然效果:有清晰、模糊的肌理,更具有坦然美感和豐富的內涵的語言,有如木質沉穩祥和,竹藤的清新質樸、毛皮的華貴典雅,他們經過自然界時間的選擇及其自身的進化,形成了獨有的臉龐及適應自然的特征。既然物質本身具朦朧這么特殊的意味,那么怎樣使他更好的與陶藝完美結合呢?其一,可以從不同質感、肌理、色澤上尋找結合點。這種材質的選擇必須是相關聯的,如木材由于可以雕刻構建組合成各種各樣的造型與陶瓷結合,木的肌理與陶瓷質感的對比;清新的竹藤與黑色的陶土之間的運用、粗糙的巖石與細膩的瓷泥之間的對比融合,他們的色澤是自然、豐富的。如美國陶藝家帕蒂·瓦倫西娜的陶藝作品《林中的女人》即借用細膩的瓷泥與坦然的麻繩之間的質感肌理對比,用細麻繩在樹上吊住一張瓷泥做的吊床,表現出一種怡然自得的狀態,也表達出生活的創作目的。再如陶藝家陸斌的作品《磚木結構》系列,用一段好的圓木與陶形成統一的整體,感覺出陶對圓木的束縛,又感覺出木對陶體積和分量境加。這種肌理與質感的對比,不但加強作品的深度,而且具有了時代感,對作品起到渲染作用,同樣能感受到作者的內心世界。其二、利用一些天然材質彌補陶瓷材質的不足。如陶瓷燒成中往往需要一個叫平的支撐點而才能燒成,所以在陶藝創作中,有時我們可以利用木頭或其他天然材質來改變這個問題。如澳大利亞陶藝家泰勒即是將作品底部嵌入木塊中以牢固其器形,具有穩定性和視覺上的整體性,整個作品則以一個倒立的錐體呈現于觀者面前,從而產生了一種新的視覺效果。
4.2 人工材質在現代陶藝中的運用
人工材質是在天然材質的基礎上通過人為的技術加工所產生的一種新型的物質,如金屬是礦石中提煉出來的,這種從自然中提煉的物質,是采用和發揮自然美好的潛質,經過特定的物理、化學加工以及施加復合材料的材質,具有自身的雙重性:即天然本質一面又人為加工一面,也正是這種雙重性賦予了多種想象及思維空間:人們既能從這種物質中感悟到自然的聲音又能覺察現實的作用力,這些材質有金屬、玻璃、鐵絲、塑料、石膏、聚合物及一切可用于陶藝的一種新的物質,讓他們之間顏色和肌理與陶瓷運用能與整體形態相協調,如呂品昌的陶藝作品《混沌的失卻》即是以金屬這種人工材質嵌入其粗陶的作品其充分發揮了材質的特性并強調了陶瓷肌理審美屬性,且環繞著關懷人的生存審美空間環境,介入現代人的生活環境,也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他人工材質的陶藝中的運用也是屢見不鮮的,用油質顏料在燒制好的作品上面上顏色,如塔皮埃斯是世界關注的非形式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它在陶藝上體現的是修養和智慧的審美領域,在燒制好的陶藝上運用結合媒體、繪畫的語言和陶藝和完美的結合,使平凡的作品以平實的形態和價值展現出自身的美感和價值。總之,綜合材質在現代陶藝中的運用,主要源于創作者的全面構思。新思想、新材質、新工藝層出不窮,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這種綜合材質的運用表現的諸多可能性,為陶藝的創作起著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
二、陶藝制品材質的選擇與使用
陶藝家們在創作陶藝時,一般是依據創作的題材來選擇適用的材質。那些粗質陶土適合塑造體量龐大的作品,用以表達陶藝家煩雜的心境和高遠的志向。而細膩的瓷泥卻適合用手工拉坯來演繹格調委婉的靈動之作。在創作時,我們亦可將幾種不同的材料使用在同一件陶藝作品上。如創作一件類似“絞胎”的陶藝作品,就可以將不同色彩的泥料,按照特定的構思依次切割、排列、粘合成型,用以表達出器物華麗秀美的容顏。陶藝材質的使用與性能的表露,也體現在與其相適應的制作手法上,如粗質泥料適合雕塑與泥條盤筑,而細陶土和瓷泥則可以印坯和拉坯成型。紫砂泥適宜手工泥板做胎。黃泥巴只能靠手工捏制一些簡潔夸張的形體。各種顏色釉要針對其燒成溫度及高溫粘度來分使用。開片釉適合形體簡單的制品,青瓷釉應使用還原氣氛燒成。流動性強的釉漿應該在坯體上施半釉,而象豹斑釉、冰花釉、變色釉、無光釉、結晶釉等特殊效果的釉料也應依據使用對象的不同而有選擇地使用,以利達到最佳的表現效果。陶藝家們為表達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感悟與心態,往往利用陶土材料本身的自然屬性進行陶藝制品的塑造。作品外形簡潔明了、質樸粗獷,主體結構并沒有多少引人入勝的變化。但我們如果仔細觀察和分析,就會發現其周身散發著一股強烈感人的泥土氣息,轉折及邊緣處流露著人們塑造它時遺留的手痕。這就是當今陶藝界最崇尚的“泥味”和“手味”。具有以上這些特征的陶藝作品才能稱得起是陶藝佳作,才能像一泓清泉,一縷微風,一首小詩那樣沁人心扉,使人久久難以忘懷。
3、陶藝制品材質語言的表達與工藝
陶藝家在創作陶藝之初,只是一味遵循心理上的創作欲望,盡其所能地來表現內心世界那些沖動的思緒與觀念,并不會刻意地表現陶藝材質本身的獨有語言。只有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失敗后,他們才會從中領悟到陶藝材質特有的規律與魅力,從失望的深淵中掙扎出來,用藝術修養與智慧來展現一種全新的審美取向——各種粘土自身的美感價值。在生活中,黏土可以方便到隨手拈來。在每件陶瓷藝術品創作過程中,使用黏土就如同老朋友間的一次長談。黏土是現實的“原料”,它為創作者提供了將認知變為現實的良機。通過運用拉坯、泥條、注漿、壓制等不同的成型方法和樂燒、鹽燒、柴燒、氣燒等多種形式的燒成工藝,以及裝飾的、抒情的、張揚的、樸實的、具象的、抽象的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創作者在不斷地檢驗著這種認知,循著線索最終揭開謎底對于創作者而言,過程就是一種認知的方法。每個人都在竭力使自己駐留在客觀的物質現實與無處不在的深邃的審美空間之中,從而使心中始終充滿著一種創作的活力。陶藝家在創作陶藝制品時,在采用盤筑、粘接、堆砌、擠壓、疊加、切割乃至爆破等各種對材質本身表現陶藝制品結構時所必須的工藝操作,都對陶藝家所要表達的陶藝制品的審美起到必然的作用。如粘土的顆粒、手感、延展性、肌理、色彩都是各有不同的。最佳表現方式、最直接最有沖擊力的表現語言就是在陶藝創作中選用最準確、最能表達作者意愿的陶瓷材料。通過大拙若巧、大智若愚的表現手法,展現出你所要告訴觀者的陶藝作品獨有的藝術語言——“此處無聲勝有聲”。在陶藝制品的創作過程中,從選材、制坯到燒制的每個環節,都是影響作品能否成功的條件,其間題材與材質的結合是最重要的。雖然其它的創作過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只要把握好題材與材質這兩大要素,也就鑄就了作品成功的基礎,進而使陶藝創作中審美發生、審美創造、審美接受這三個環節加以串聯,以利達到完成陶藝文化的抒發與光大,使陶藝創作過程完成現代藝術與陶瓷文化的有機契合。現代陶藝就是強調陶藝的“泥、火、釉”等本土語言,一方面陶藝是以土為媒介的產物,因此對土的性能的把握,各種土的性格及其可塑性與敏感性的運用是陶藝造型及陶藝表面處理的關鍵,即陶藝特性之一。另一方面,對陶藝特性的理解,我們在創作一件陶藝作品時,我們通常要經過構思和創作兩個基本操作。這就不同于別的形式的創作。比如像雕塑,它經過構思就已完成了整個創作過程,在后期的完成階段是比較穩定的,基本上遵循了創作者的構思意圖。而陶藝則不同,構思完成后創作卻又是一個關鍵的階段,陶藝的魅力就在于藝術家在選擇粘土、成型、干燥及作品燒成的每個過程中所傾注的熱情和伴隨著美麗期待,正是這種漫長的牽掛使藝術家與作品融為一體,共獲新生。而其中的過程是不確定的,因為釉色的掌握,窯火的燒成,泥與火這種交織是你始料不及的。在你打開窯門的一剎那,呈現在你面前的也許是一個異樣的面貌,一個意想不到的刺激和感受。這就是對于一名陶藝創作者的誘惑同時也是陶藝不同于別的藝術表現手法的特性,而這種誘惑會刺激著我們去領悟和把握它。由于現代陶藝的開放和實驗品格,為自身的發展拓寬了道路,所以現代陶藝在審美方面比傳統陶藝更寬泛,這也是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的不同之處。在傳統陶瓷中一些是被認為是工藝的缺陷,在現代陶藝中經常視為是允許的,甚至被擴大地加以利用。如,縮釉、剝釉等等,這些缺陷肌理的利用應該與作品的風格和作者的思想相吻合。 陶藝家在創作陶藝時,為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往往采用最適合的原材料,使用各種可能做到的工藝手段,通過最適合的窯火來燒成。這其間除了產生一些形體挺拔、表面光潔、色彩清秀的正品外,也會出現部分具有工藝缺陷的次品,如變形、龜裂、扭曲、起泡、滾釉、煙熏等等。正是這些偶然的缺陷構成了超出作者原創意圖之外的另類陶藝作品。這些帶有傷殘、缺損、變異的陶藝作品,在傳統審美意義上被認為是不完美的缺陷,而通過陶藝家刻意的追索與探尋,卻把它們演繹成一種嶄新的藝術語言。進而在以后的創作實踐中以放任、偶發、自由的形式充分展現粘土率性和偶然缺陷所帶來的意外收獲。一片片大小不同泥片的疊加,每一泥片的處理都在經意之中流露著不經意。泥片表層形成的肌理,又可謂別具匠心。每一個空間、每一處轉折、每一個線條的排列組合,邊緣部分隨意而又精心的處理,都表現出陶藝家高超的技藝。而陶藝家在拉、捏盤、旋的制作過程中,手與各種陶材的接觸,是完成陶藝作品的最終途徑。人們在對陶藝形體美感的處理中,那種微妙的心理體驗,就象是黑夜中的幽靈,徘徊于情感音符之中。激情與“形體”構成的關系,可以看作對整個創作行為的概括。另外,陶藝家們還要把火的藝術演繹得惟妙惟肖,對燒成溫度和氧化、還原氣氛掌握到恰到好處,在焦灼的火焰中呈現出一種天然變幻的情趣。使作品猶如剖開的地層結構,讓人們感到自然的力量和時間的痕跡。而這些感受又是由作品本身材質所折射的審美魅力所引發的。這樣,我們的陶藝作品便可以展現出陶材的單一性和多重性—泥性美;展現出火焰的可變性和神奇性—燒造美;展現出人與水、火、土親密相依的互存關系—人性美。陶藝制品通體表露的這種似天成又似有意的超凡情趣,無疑給人們超越生活、超越生命的力度感受。這樣,陶藝便應是自然與人、工藝與材質、機械與手工、物質與精神的最完美的結合。每一件作品都應該體現出材質與形體的有機結合,, 都是形體美和內在精神的最佳展現;是人對自然事物的理解與升華;是人類對生活中無形意念的形象塑造;是高層次的文化追求。所以,這些返樸歸真的陶藝制品便是最大眾化又是最精華的個性藝術所在,是人類渴望回歸自然的深切感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