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7-07 16:35:16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這樣闡述感情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人們用語言相互傳達思想,而用藝術相互傳遞感情。在藝術創作中,通過藝術傳達各種感情,用感情作用于人,這無疑是抓住了藝術最本質的東西。”這里所指的感情即是指藝術家自身所體驗過的能感染欣賞者的審美情感。
就生活陶藝而言,要想設計出好的作品,我們必須去掉內心的遮蔽,用心去感受和真誠地投入。在制作時應該將一些被忽視的有意味的形式,如在轱轆車制品上所體現速度、力量、生命的痕跡,泥的多變和火的創造力等充分體現出來。而在設計階段,高科技發展帶來人類的孤獨、疏遠和感情的失衡與人類情感需求之間的平衡便是由設計師將自身情感注入到作品中才得以實現的。
1、題材的選擇方面
傳統生活陶藝追求的是“實用+美”的品質,遵從形式服務功能的法則,我們的先民曾經在這一領域創造了輝煌的歷史。而對于現代生活陶藝的設計師來說,從構思、泥的選擇、釉的配制、表現方法乃至燒造、包裝等各個環節都參與設計,并在不斷地制作中挖掘、強化、升華與自己情感和個性相吻合的媒介特征也并非易事。
首先,將民間文化符號融入到陶藝作品中常被眾多設計師采用。通過抽象陶藝語言來尋找民間傳統文化的意象符號,陶藝形體的抽象、扭曲、肢解、整合等形式上的變化,造成了結構的新組織,將民間文化中的剪紙、年畫等藝術融合到陶藝語言中,是為消除陶藝形式語言的不足,同時也提升了民間藝術創作中的“以色扶形”的觀念。如設計師將民間藝術中的剪紙、年畫、木刻等傳統圖樣植入已塑造好了的規矩坯體上,通過刻、劃、剔、刮、顏色釉等操作,進行圖案花的移植和創造,體現了作者對民間藝術語言的直承與定位。圖(1)《年年有余》是用泥條盤筑法制成的魚簍的形式,將民間傳統的剪紙躍然于其上,一股濃重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作品和民間的吉語風俗融合在一起,讓人們感覺到一種回歸自然、回歸鄉土、回歸人性的渴望與眷戀。
另外,用傳統的符號,現代的語言來創作作品。利用傳統陶瓷風格的重新演繹去產生不同的形式,或古樸,或新潮,或簡約,或豪華。中國味或多或少,或明示,或暗喻。例如圖(2),就有“傳統現代化”的味道,使作品表現出了淡淡中國味,濃濃現代風。都是傳統的東方元素,現在把它們加以新的包裝和布置,作為一種裝飾,放在現代的造型元素之中,表示新、舊、中、西相融。這種形式的做法就是在現代生活陶藝中加一點中國味道,在設計中探索和提煉含有中國元素的現代語言。總的來說,利用傳統文脈,采用現代手法來制作,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2、造型方面
生活陶藝作為一種實用性陶瓷產品,最能體現有用性特征的要素就是造型,但功能并不完全決定工藝造型,否則對于紫砂壺根本沒有必要衍生出那樣多的造型。陶瓷藝術領域大量存在的仿生造型,更證明了在工藝造型的領域中并不完全奉行功能主義的原則。
為形式而形式是形式主義,往往導致矯飾與空疏,落于俗套。造型語言來源于生活,設計師不應該屏棄生活,應從生活中發現新的造型語言與形式組合,來豐富自己的語匯,這樣才能避免裝飾語言的雷同與空疏。
(1)運用具有趣味性的獨特形態
趣味性簡單地說是指情趣、有趣、童趣,是人性化、感性化的產品形式。一位日本設計師根據故鄉一位老人能使枯木開花的傳說,設計了“枯樹的花瓶”:花插由許多陶質的“小樹”組成,這些“小樹”可自由地組合在基座上。這個設計充滿了自然情趣,更重要的是,它融入了日本的傳統文化,對日本人而言,它能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認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一些“情趣”化的產品來點綴和豐富我們的生活,并在趣味化的形態所帶來的幽默與滑稽、情趣與韻味中釋放精神生活壓力。圖(3)中所示陶藝燈具,古樸的韻味讓我們找到一種生活的情趣,對現代人而言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放松。
(2)運用生物的形態
我們從弗洛伊德對人的本性的心理分析可以得知:人具有向往和追求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本能傾向。從某種程度上說,對物的感性往往體現在該物的形態是否富有生命力,這或是一種動物、一種植物,或是自然生態物,或是想象的生物,或是抽象的一種張力等。圖(4)中帶有甜美水果味的生活陶藝色彩艷麗,充滿自然情趣。因此,我們可以把仿生學的原理也運用進來。
生活陶藝之所以具有廣泛的藝術實踐價值,正 是由于它是高度概括了生活和自然的美的感受,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表現語言。當然,對不同的設計師來說,潛在的裝飾度和目的性的差別,也必然使其藝術作品面貌千差萬別。
3、色彩心理
當人們感知一件產品時,首先對色彩最為敏感,它比造型更具沖擊力。但色彩也不是孤立的,它與器皿的造型、裝飾的紋樣緊緊聯系在一起。在生活陶藝中,色彩必須借助和依附于造型才能存在,必須通過形狀的體現才具有具體的意義。而色彩一經與具體的形狀相結合,便具有極強的感情色彩和表現特征,往往起著先聲奪人的視覺效果,相對形態和材質來說更趨于感性化。
對于生活陶藝的設計而言,色彩可以實現其審美性能和實用性能,色彩運用的最終目的也是情感的傳遞,恰當的色彩運用能增加生活陶藝的吸引力。由于人們生活經歷、性格、年齡、職業、愛好、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社會意識等不同,都會對色彩產生不同的喜愛,設計時應該把人的各項情感因素加以考慮,結合人的個性與共性、心理與生理等各種因素,并充分考慮色彩、人與空間的關系。像陶瓷燈罩、花插等生活陶藝的色彩純度就可以高一些,甚至可以使用鮮亮的純色,對現代生活環境的整體色彩效果起到調節的作用。如圖(5)在餐桌上的餐具,色彩艷麗,圖案活潑,打破了以灰色為主體的家具的僵局,整個生活空間都跳動起來,使居家中的人們不再沉悶、煩躁,而變得輕松、愉快。
4、材質與肌理美
設計一件生活陶藝產品,除了形式上的獨特及具體形象的反復推敲之外,也要考慮材料特性即材質美的體現,這是設計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陶瓷材質表現出來的柔軟性、可塑性感染了設計師。陶藝的中空要求使泥條在盤筑,泥片在拍板、卷捏過程中具備了豐富的自然表現力,使造型上能產生無限的變化和偶發性的泥性肌理。
陶器質地厚重,釉色樸素,具有重量感與安定感,而且手感舒適,便于把玩、端詳,易與使用者產生親近感,尤其是對于身處工業化社會的現代人,整天面對批量的工業化商品頗為厭煩,卻又無奈!但當他們接觸富有手工韻味的陶藝時,對他們的心靈該是一種很好的補償,使人有回歸自然之感。如圖(6)日本會田雄亮在1987年所做的抽象陶壁《風的城府》,其所用材料是普普通通的泥土,但由于作者充分發揮了陶土材料所能構成的肌理特性,加之起伏凸凹的高低差及優美的色彩組合,使作品具備了很高的審美價值。
另外,能夠體現生活陶藝材質優勢的還有它的“肌理”美。
“肌理”,在詞典上解釋為皮膚的紋理,在陶瓷裝飾上則被認為是材質的質感,亦即陶瓷材料的性質、質感,或藝術家在造型上留下的操作痕跡。其中,一類是用眼看得到,無須用手摸就能感覺到的。此類肌理形式很多,如陶瓷表面的花釉等;另一類觸覺肌理,即用手撫摸能感覺到的有凹凸起伏感的肌理。在適當的光源下,視覺也可以感知這種觸覺肌理。例如:陶瓷珍珠釉、材料表面凹凸的紋理,以及在繪畫、雕塑、陶瓷設計中運用種種技法如粘、拼、編織、揉搓、雕刻等方式來構成的各種肌理形態,見圖(7)。可見,肌理形態在現代生活陶藝制作中的運用非常普遍。
通過“手”對材料的調整和改變,可以增加生活陶藝自然神秘或溫情脈脈的情調,使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5、裝飾
裝飾,是一種通過無意識而發現的最初的審美感受,如原始陶器上的繩紋是為了加固器壁而捆扎留下的痕跡;席紋是陶坯放在席上待干時而印上去的;籃紋是粘土涂在容器上燒制時留下的紋樣等等。原始先民通過這些發現,經過多次改進和創造,在粗拙的原始陶器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實用、更美觀、更精美的陶瓷。
陶瓷裝飾不僅是平面的,也包括立體的;不僅是附加的,還可以在制作中形成。一件精美的生活陶藝,其造型與裝飾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在現代生活陶藝如器形類、雕塑類、綜合材料類的陶瓷作品中,有的采用表面裝飾,例如:瓶類的花面襯底;有的采用滿地彩造成密實豐富肌理之感;有的則以雕刻作為襯底,有觸覺肌理感。圖(8)所示雕塑類陶藝燈造型本身就非常優美,衣飾部分在顏色釉的基礎上又做鏤空處理,更加突出了它作為燈具的實用功能,使得整個造型和裝飾十分和諧。這些觸覺肌理除了與光澤材料形成對比而產生形式美感之外,還在手感方面體現了使用的舒適、防滑、易把握等功能方面的價值。
“裝飾給眼睛提供了一桌宴席,但又不要求對每道菜都得品嘗。”(貢布里希語)最能體現“裝飾性”的要素是工藝圖案。它沒有獨立存在的意義,卻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圖案只是這個工藝品上的圖案,在許多時候它是與工藝品同時產生的。像圖(9)宋代哥窯瓷上的圖案,是釉面均勻分布的一些裂紋,俗稱“開片”(冰裂紋),它本來是燒制技術不成熟產生的一種缺陷,但后來被人利用和改進后成為特殊的裝飾圖案。這種圖案與哥窯瓷同時出爐,就像是瓷器上的天然紋飾。
今天,人們的審美情趣不斷提高,不僅僅看重陶瓷產品的實用性和經濟性,更多的是欣賞陶瓷產品的形式美、材質美,同時也希望陶瓷產品應具有“時代性”,能感受時代的變遷;具有“社會性”以滿足不同地域、民族、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的消費者的審美觀念;具有“民族風格”以展示不同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思維方式所帶來的人文氣息。在滿足產品的使用功能的同時,不能忘記產品的社會效果。將實用、經濟、美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三者達到高度的協調一致,才能反映出產品的整體美。
人的生活不只是局限在某種單一的情感之下,人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因此,情感因素的注入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生活陶藝不僅僅是在釉色上、造型上、材料上的創新,它還蘊含了一種抽象的感情在里面,也就是人對物的感情。正是這種情感的注入使得人們在使用產品的時候能夠更好地擺脫工作帶來的壓抑感,或者是機械的功能帶來的麻木感,使人們無時無刻不感到體貼,對產品的喜好也會隨之大大增強,這就要求我們的設計師在借鑒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通過陶瓷這一媒介為人類構建一座與產品溝通的橋梁。
參考文獻
[1]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 林 冰.現代陶藝創作的情感因素.陶瓷科學與藝術.2005(3)
[3] 易中天.藝術的特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36
[4] 馮美庭.陶瓷藝術設計的色彩與情感.景德鎮陶瓷學院學術論文集.1998:58
[5] 李正安.陶瓷設計.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