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創新思維模式在陶藝設計教學中的運用 作者:趙良
作者:核實中..2010-07-07 16:37:40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藝術創造是人類潛在的心智活動,它是以某種物質媒介作為形象符號,傳遞著某些意欲表達的思維信息,藝術創作伴隨著人類社會的誕生而存在。在遠古時期陶瓷是生活的必需品,陶瓷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文明開始進入了新的歷史篇章,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為以后由陶到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泥土經過火的洗煉產生陶的時候,創新就產生了,從造型阿娜多姿的唐三彩到宋、元、明時期典雅秀麗的青瓷、青花瓷、彩繪瓷,集實用與審美功能于一體,窺見其高超的制作技巧。在歷史的長河中,陶藝設計的腳步從沒有停止過,可以說這種賦于智慧的創造性勞動是人類得以改變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對創新思維的認識
任何器物是人類經過大腦設計思維,并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創造出來的,從本質上說人的思維活動是人的社會存在的反映,因而不同的社會環境決定了設計者的思維差異,從而決定了設計結果的差異。在中國文化宏觀與整體定位下,中國古代的對工藝設計的定位為“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對于百工成器的創造活動給以客觀的分析和較高的評價。同時,出于對整體世界把握的分類需求,將人類的社會與思維活動分為五種類型:“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之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張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把成器創作過程中構思立意的不同層次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闡明了無形的觀念把握與有形的制作這兩種活動的辨證關系。
藝術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和生產制作活動,它一方面是對社會物象的觀察體驗,即審美認識;另一方面是運用物質媒介材料和技藝手段,將這種審美認識表現出來使其物化。這樣藝術創作就可分為兩個階段,前者為藝術創作中的構思活動階段,后者是創作活動中的傳達活動階段。在整個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創新思維始終貫徹于其中,并影響作品的物化視覺效果,應該說人的創造能力是無限的,雖然在創作中存在著“靈感”一說,但創新思維模式的形成在絕大數情況下還是取決于創作個體本身。創新意識的積蓄與拓展,來自于主觀意識對客體世界的正確認識和把握,通過邏輯思維形象地表現出來。創新思維結緣于人們的潛意識中,尋找到打開靈感的鑰匙讓思維涌現至關重要。
著名美學理論家魯道夫·阿恩海姆指出:“在人的各種心理能力中,差不多都有心靈的作用,因為人的諸心理能力在任何時候都是作為一個整體活動著,一切知覺中都包含著思維,一切推理中包含著直覺,一切觀測中都包含著創造。”所以創新思維看似不經意間的勃發,實為藝術家來自于生活的理性思考提煉所得。
二、陶藝設計教學中創新思維模式的運用
創新是藝術發展的原動力。在陶藝教學中,激發學生創作思維與創作熱情,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實踐創作,努力形成各自的思維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有好的構思才能創作出賦于現代審美意象的作品來。
(一) 創新思維的形式方法
1、 聯想思維
在藝術創作中想象是不可或缺的思維形式,沒有想象就沒有創作的意念,也就不會產生具體的形象,由甲事物聯想到乙事物,再由丙事物聯想到丁事物,由此及彼,通過一定方式加工、不斷創造新的形象思維。聯想是建立在過去經驗基礎上發生的,它具體表現在感覺、知覺、表象、情緒、情感等心理映象相互聯系中,在藝術構思活動中,聯想占有重要的位置。一些具體的表現手法如象征、隱喻、暗示等都與聯想有關,如聽到樂曲《二泉映月》時腦海里會立刻浮現出一幅江南月夜的美麗畫面,讀一首詩、看一則故事都能給予聯象。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著相互的聯系,具有不同的事物會引起不同的聯想,如接近聯想、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藝術創造的目標就是夢想成真,一片樹葉,一束花朵,一個人物、動物瞬間動態形象等都可以通過聯想、夸張變化等手段獲得新的形體。這方面古代留有很多優秀陶藝作品,如東吳時期的青瓷羊尊、唐代的三彩雞頭雙耳罐執壺、三彩鎮墓獸等就是借用這種方法將動物形象變化為器皿的塑造。特別是唐三彩冥器中鎮墓獸造型的構思,面部呲牙咧嘴、四肢張牙舞爪,毛發矗立,神態詭異,其似人似鬼兇神惡煞般的形象塑造頗具威懾力與恐怖感,讓人產生視覺上的震撼,把人們印象中鬼的形象刻劃得惟妙惟肖,而又不失美感,為藝人們高度想象力和高超塑造技藝下創作出的精品。
2、記憶思維
記憶是在腦中保持映像的心理形式,它表現為人對曾經感知過,體驗過事物的識憶、保持和再現。涉及到藝術創作活動最為密切是形象記憶和情感記憶。形象記憶,也叫作映像記憶或表象記憶,是以感知過事物在頭腦中重現的形象為內容的記憶,藝術家一般長于視覺的形象記憶,將看到的形象憑記憶畫下來,如中國畫中山水、花鳥的寫意創作多數都是在對事物感知情況下,胸有成竹憑記憶一氣呵成。
情感記憶,也叫情緒記憶,是以體驗過的情感為內容的記憶,在生活積累的基礎上表現為儲存在頭腦中的已往的某種情感信息。在這里,情感已作為客觀對象被再體驗再認識,藝術家是用物質媒介將其傳達出來,以自然世界物象中的事物為基礎。
形象記憶和情感記憶是互為聯系的,陶藝家創作時根據存儲于大腦情感中的各種感性的形象,將它整理,按照一定的設計法則組織出新的形象來,記憶積累越多,表現越生動。例如:紫砂茶具《僧帽壺》設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藝人們把生活中常見高僧戴的帽子按照記憶形象地制作成一把造型別致的茶壺,構思可謂匠心獨具,另外《思源壺》、《柱礎壺》等也是記憶思維設計的結果。
3、模擬思維。
模擬是一種較為直接的表象思維,整個認識過程強調以實踐為基礎,由感覺、知覺、表象等因素組成,以直覺心理活動的感性認識進行創作,其創作的想法較為簡練單純,主要通過自然啟發獲得靈感。人類最早的藝術創作都與模擬思維相聯系,大自然中各種物象造型十分豐富,有些造型與人們生活中需要的功能形體非常接近,如一些植物的果殼只要稍加改造就能成為一件生活用品,可以用于盛水或放置物品,在早期陶藝作品創作時有相當部分造型都取自自然中的物象。這種構思方法至今仍是造型設計的途徑之一,如漢代的鵝形尊、東魏時期的陶豬、陶狗、陶犀牛、樓閣陶罐、元代葫蘆瓶等形器等都為模擬動植物的代表作品。而清代初期的制陶大家陳鳴遠則為模擬創作的高手,他設計紫砂雕塑性的器皿造型竹筍水盂、東陵瓜壺、蠶桑壺、松段壺、松枝歇蟬擺件、荸薺、生栗等以高超的概括寫生能力和制作水平,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各種植物、動物的優美姿態,紫砂泥色材質的語言美借助于物體形象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4、寓意思維
寓意是陶藝創作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各種神話故事,傳統典故數不勝數,為寓意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內容題材。如牡丹象征富貴,荷花喻意潔白,梅花體現堅毅,竹子代表清高,蝙蝠諧音福氣,松桃喻意長壽、五福臨門、五子登科等。寓意思維具有浪漫主義的的表現情懷,寓意創作更是一種較為深層次設計與文化的揉合表達,為主觀形象與客體語言的高度統一。陶藝創作用寓意題材進行表現的作品十分普遍,常被人們所用。例如:紫砂茶具《竹段松梅壺》、《五福蟠桃壺》等就是運用這類內容進行設計取得成功的典范,壺體分別以竹節、蟠桃為造型,壺嘴、壺蓋、壺把配以梅花、松樹、竹枝、桃葉、蝙蝠、桃枝等元素點綴形體,各部分比例協調統一。
5、偶發思維:
偶發思維存在于藝術創作活動中,為不經意間情感思維的流露,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有些作品的設計是靠靈感的瞬間迸發,屬于頓悟式的思維方式,它有別于聯想與記憶的思維,為作者心靈自然條件折射反映,是藝術創作較為直接的創作手段之一,此種思維方式多運用于現代陶藝創作。
(二)、創新思維教學中的運用
熟悉創新思維途徑只是邁出創作設計的第一步,運用各種思維方法進行作品的創作才是專業創作能力的真正體現。有些學生懂得思維的方法,卻缺乏構思的素材,腦中空白一片,或者有些學生能把自己的構思畫成方案,但卻無法把創新思維延續滲透到工藝制作的環節,做出來的作品與方案相差甚遠。以上這些情況說明了一個問題,有了創新思維的方法,沒有一定的生活積累、創作技巧和創作經驗仍然無法實現創新思維在藝術創作中的運用,最終實現不了陶藝的創作過程,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綜合創作能力。
1、注重藝術積累,拓寬創作渠道
人類生來具有藝術創造的潛能,但這種創作的潛能是需要通過某種訓練才能被激發出來,陶藝創作必須遵循一定的設計法則才能實現。中國制陶歷史悠久,先人們在長期的制陶過程中不僅形成一套完整的制作工序和燒造方法,而且給后人留下了數量眾多的陶瓷經典作品,這是寶貴的物質遺產。在教學時,根據宜興陶瓷產區特點開展教學,按照種類分成雕塑、器皿、雜件三部分內容進行訓練,通過選擇各時期一些代表性陶藝作品對其在造型設計、成型工藝、裝飾手法的特點進行講評分析,了解設計方法,提高學生對陶藝作品的鑒賞能力。在課外布置一定數量的繪圖作業,讓學生收集這方面的陶瓷圖形資料,并用文字說明創意特點,來增加專業知識的儲存。引導學生積極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收集有用題材進行構思,拓寬創作渠道,積累藝術素材,為今后創作打下基礎。
2、加強技能的訓練,提升動手能力
陶瓷創作是藝術家思想、情感、意愿在陶瓷物質材料上的體現,每一個時代的陶瓷藝術都以其特殊的材料和方式記錄下該時代人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在整個陶藝創作中創新思維的形成與開發都有賴于藝術家對周圍事物敏銳觀察,有賴于對前人作品的學習臨摹,從中汲取有益設計元素。讓設計變成作品這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沒有一定的技能無法進行,在學生對陶瓷創作過程及相關專業知識有了一定了解后,開始進入實踐操作技能訓練階段。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對優秀作品的仿制,了解泥性,學習造型制作、模型翻制、成型手段的工藝過程。學習雕塑技法選擇從動物到人物的臨摹步驟,學習造型制作可以選擇前人經典的紫砂壺款式進行仿制,抓住形體的結構、比例,從易到難逐步推進,在仿制時先求“形似”再達到“神似”。例如對近代制陶名家黃玉磷、蔣蓉的《供春壺》、《荷葉壺》的臨摹,在動手制作前需分析形體的特點,抓住造形特征,弄清楚供春壺是以銀杏樹軀干為造型,圓形壺體表面肌理豐富,壺把與壺嘴都以支干為造型,荷葉壺為荷葉與蓮心、枝干搭配設計的扁圓造型,了解設計構思之后開始仿制就比較容易了。只有在反復練習的基礎上才能熟練掌握制作的方法,然后把學到的制作技巧運用到自身陶藝的創作設計中去。
3、把握創意方法,形成創新觀念
從仿制到創作是陶藝學習初始者必須經歷的過程,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創作技能,一件陶瓷作品創作是想象、記憶、邏輯、寓意等多種思維方法的綜合體,在教學中,把陶瓷創作訓練分成傳統與現代兩類,由學生結合自己專長選擇雕塑、器皿、雜件等進行創作設計,以項目的形式提出創作任務和設計要求,確立題材,細化方案,按圖制作。一方面要讓學生學會用當代人的思想觀念、審美意識形成現代人的創新理念;另一方面又要學會用傳統的工藝制作方法去結合現代的審美觀念創作出當代的陶藝作品。這方面宜興彩陶是典型成功的例子,彩陶脫胎于均陶,但有別于均陶,經過一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彩陶無論在造型設計還是在裝飾工藝上都別具新意,簡潔現代的造型配以五彩繽紛點、線、面露胎刻劃裝飾圖案,凸顯出形體的視覺美感,形成了彩陶特有鮮明的風格語言。
三、結語
中國具有悠久的制陶歷史,其創新思維在漫長的制陶歷史中從來沒有間斷過,各時期新工藝新品種層出不窮,精品迭出。我們在繼承借鑒先人優秀制陶技術的同時,更應該從他們作品的創意中獲得某些啟示,汲取創作經驗,總結設計規律,并揉合于現代創作理念之中,按照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審美趨向進行創作設計。積極倡導科學的創新思維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獨立的創新制作能力,引導人們運用創新思維去解決問題發現問題,追求靈性,不斷開拓思維空間,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陶藝作品來,豐富美化我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
參考文獻
[1]徐秀棠.中國紫砂.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
[2]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 [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3]潘谷雨.中國建筑史.[M].北京: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