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拇指的神奇藝術——宜興陶器堆花的傳承與創新 作者:蔣堯基
作者:核實中..2010-07-07 16:38:30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堆花與繪畫有相似之處,卻又不盡相同。繪畫以筆、墨、紙作畫,而堆花以大拇指代筆、泥土為墨、坯體作紙,在陶器上堆貼出山水人物、亭臺樓榭、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等圖案,具有獨特的韻致和趣味。
厚重文脈 千年傳承
堆花原稱貼花,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了區別于瓷器生產中用花紙貼花的工藝,改名為“堆花”。堆花始于西晉,興于明代,成熟于清朝,繁榮于當今。作為宜興陶器裝飾的絕技,在中國乃至世界陶苑中碩果僅存,自成一格,獨步千秋。
“大拇指堆出好景致,小竹片點出龍虎睛。”這是人們對堆花技藝的贊嘆。堆花藝人憑借大拇指的功力,運用拓、搓、行、撳、撕等技法,將顏色異于坯體的“五色土”在缸、壇、盆、罐上堆貼各式畫面,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
各個朝代的堆花有著不同的風格。創始期主要是手工捏塑,用一些實物壓印出繩紋、羽紋、葉紋、花紋,工藝十分粗獷和簡單。宜興陶瓷博物館珍藏的西晉陶器“谷倉”,可以見證堆花裝飾的早期形象。明代,宜興窯場的堆花技藝日益精進,成為陶業中的出色行當。工藝也從原來的捏塑、壓印,拓展到堆貼、捏塑、模具印制和黏結融為一體。花面層次分明,線條多樣,有半浮雕的質感。
清代的堆花工藝非常成熟。堆貼的畫圖已經有濃淡、深淺、遠近之分,增添了中國畫的神韻和意趣。特別是清代晚期,一般采用大寫意的手法,通過各種物象組合,諸如游龍舞鳳、福壽綿延、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注入作者的情感與向往,表達祈福、吉兆、祥瑞的精神內涵。
民國時期,宜興窯場堆花高手楊耀生享有“堆花狀元”的美譽。他1910年生于武進湟里。幼年念過私塾,16歲時到丁山,拜貼花第一高手葛保林(1889年-1930年)為師。因自小嗜古文,喜書畫,學藝靈悟自通,終成葛師高足。他貼花從不在坯上打草圖,因坯制宜構思題材,精巧嫻熟,一揮而就。從三十年代至解放前,大窯戶“葛德和”出口至新加坡、印尼等地的金魚缸、花洋壇等貼花陶器,多由楊氏貼花。他貼龍缸,掌握了“牛頭鹿角蛇身體,雞爪魚鱗蝦眼睛”的要訣,展示龍形體的玉韻感,拇指老繭也被用來渲染畫面。有時興之所至,左右開弓貼出兩條對稱的龍,形態分毫不爽,基本功至今無人能企及。宜興陶瓷博物館有一件500公斤容量的荷花缸,是楊氏1976年66歲時所貼。缸為圓形,口沿下貼一圈10共分高的回文,缸面有六組圓形構圖,分別貼有雞、鹿、獅、鶴、鷹、熊貓,不同生靈被表達得活靈活現;圓外側貼上松、竹、梅、牡丹、芍藥、月季等花卉,間或有錦鳥棲息枝頭。畫面采用白、紅、綠三色泥為貼花原料,整體色彩自然相宜,濃淡有致,是一件難得的堆花精品。
當今的堆花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求變,采用寫意與工筆相結合的手法,大膽嘗試“平貼法”、“半浮雕堆貼”和“立體浮雕堆貼”的工藝技巧,并借鑒雕塑、石刻、玉雕、剪紙、磚刻等其他民間工藝技法,突破了原來的范疇,使圖案生動逼真,風趣巧拔,沉靜中寄寓靈氣,雄渾中透溢清新,達到形式與內容交融的效果。堆花藝術已成為江蘇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種技藝 兩樣風格
均陶堆花在傳承中勃發生機,在創新中追求卓越,擁有一大批堆花技藝人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李守才、高級工藝師方衛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倆在實踐中形成各自的流派。
李守才自1971年進宜興均陶工藝廠,師從堆花藝人張浩元先生,悉心鉆研堆花技藝,技藝日益精良,且萌生開拓創新的理念。他認為,均陶堆花是千年前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到了如今的一代人手里,如果只有繼承,沒有創新,就不會發展,就無法體現時代精神和現代意識。李守才的堆花藝術有著明顯的工筆畫風格。例如,“鳳戲牡丹”采用傳統的“平貼法”,具有華麗的藝術風格,是一種豐滿的美,恢宏博大的美。其清晰的圖案紋樣和濃淡陰影的強烈暈化,富有色調層次的變幻,增加了彩虹般的柔和、高貴,特別是花與鳳的綽約喋唼之態,使動感更強烈,設色更精妙,堪稱上乘之作。榮獲第八屆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一等獎。他還在陶瓷堆花技藝中首開“立體浮雕堆貼法”之先河,在創作中注重堆貼畫面與坯體造型的和諧統一,使作品主題鮮明,洋溢著古風新韻。他的堆花佳作《翔》,在圓球形的陶壇上堆貼十幾只引頸欲飛的仙鶴,張開著雙翅舞姿翩翩。作品整體氣勢磅礴,魅力張揚,局部纖毫畢現,神韻生動,炫示出李守才的藝術造詣和不凡功力。
方衛明1971年分配到宜興均陶工藝廠,隨葛敖松老藝人學習堆花技藝。長期以來著重研究原料、制釉、雕塑和堆花的結合以及書法堆花的技巧,挖掘“宜均”的內涵和價值。方衛明的堆花獨具一格,富有寫意畫的意境,個性十分鮮明。
他的“放鵝”,取于民間常見的題材,以鵝為中心。兩只飛翔的鵝占據了畫面很大部分,大于山、大于人。它的翅膀單單的一筆就栩栩如生,將鵝神韻表達出來了。
方衛明的書畫缸“山中樂”,將傳統的造型適度變化,堆貼有秀竹、山石、芳草、溪澗和人物,通過寓意式的寫意,充滿美化想象力的笑語歡聲,仿佛在空山幽谷回響。他創制的“特大九龍瓶”、“均陶金魚缸”、“虎娃”、“神鳥補角花盆”等全國及省、部級展評都獲得好評。
人們需要美,堆花產生美。堆花藝人利用均陶的特性,適應新的審美要求,不斷創新、發展表現手法,使人們在欣賞堆花作品時為之心動和愉悅,使現代均陶堆花達到非凡個性和人情合一的藝術高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