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7-07 16:44:31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作為紫砂從業人員,對紫砂壺的品味高下非常清楚,從事紫砂行業幾十年來積累了一些經驗,而且常常思考,可真正能用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思想仍顯得不夠。
近幾年出版了不少關于紫砂藝術的書籍,許多刊物以及網站上也發表了許多紫砂方面的評論文章,這對保護紫砂藝術的健康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宜興紫砂經由歷代藝人的不斷積累,形成了她所獨有的語言。藝人們都曾留下風格迥異、技藝精湛的作品,逐漸生成了一條奪目的紫砂鏈,它感染著后人,陶冶著性靈。我們不由自主地去反復揣摩、品賞、把玩,使精神境界得以提高。所以當今藝人經歷了這些吸納精華的過程,便會格外敬重前人的智慧及藝術造詣,這不僅僅是一種敬業的態度。
品茶是一種高雅的情趣,品茶離不開紫砂壺。大家坐在一起,品一壺好茶,自然的就會聊到紫砂壺,看一把好壺,評說著它的精到之處體現在哪兒……這些切身的體會來自于生活,取決于品茗評壺的人所具備的藝術素養,以及對制壺語言所認識理解的程度。慢慢的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素就多起來,并貫穿于茶事的整個過程,又平添出更多情趣,反過來促使鑒賞的眼光不斷得以提升,對紫砂壺的方方面面就會有更高的要求。
一樣的紫砂壺造型,從每位紫砂藝人手中做出的面貌是不一樣的,這要看紫砂藝人的內在素養和審美眼光。一把好壺的制成,特別是傳統壺型,摹古與師承是必備的基礎,卻不是技藝攀升的決定性因素。猶如造房,有了土和茅草能造簡易的茅屋,有了磚和瓦就能造磚瓦房,可同樣的磚和瓦由不同的人來造,造出的卻大相徑庭了。再如書法藝術和音樂,每個寫書法的人對書法藝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同一首歌的歌詞和旋律,由不同的人來唱,唱出的味道天差地別。如同音樂中的韻律,書法中的結構,紫砂壺的成型也是這樣,紫砂藝人所具備的功底、技藝、修養,都能影響紫砂壺的最終造型,是否能分出層次,是否有精神、氣質、感染力。所以做紫砂壺更講究的是傳神,而千篇一律、只注重單一的技巧是遠遠不夠的。
紫砂壺能做出韻味來,并且有明顯的個性特征,殊為不易,這也是歷代名家們追求奮斗的終極目標。技巧是可以學習的,有正確的訓練,科格的傳承,足夠的實踐和刻苦,大多數人可以熟練掌握。而眼界卻屬于藝術范疇,悟性高低也因人而異。修養和氣質至關重要——風格即人。正所謂書如其人,畫亦如其人,道理是一樣的。紫砂藝人都有各自的經歷、體會,有各自的精神氣質和審美取向,如果不去想如何體現自己的面貌風格,只是一味的摹做,再好也不過是藝匠,因而只剩缺乏靈性的手藝,作品也不會感染世人,技藝總得不到質的突破,更沒有屬于自己的深切體悟。
紫砂壺的造型設計、手工制作有別于一般的工藝品,因此藝術的品味是關健。紫砂壺中的光貨器簡潔明快、意境深遠,花貨器優雅華美,筋紋器富有形態的節奏感。其中光貨器不僅以造型的微妙變化來表現美,如嘴、把、蓋、鈕與壺體的和諧過渡產生韻律美,而且以完美的比例關系營造出和諧的文人氣息,并且制壺人的性情能在張力中令作品灼灼生輝,達到壺我一統的境界,不過難度是極高的。而花貨器要設計好也不容易,也要做到“唯有不失典雅,才是真正的華美巧麗”。花貨器的裝飾和雕琢既要看起來豐富得體,又不能媚俗和瑣碎。筋紋器工藝復雜,筋紋的凹凸比例要求恰當協調,弧面的處理更需仔細推敲,包括弧線的起伏度的控制要像作曲家譜曲一樣富有連貫的節奏感。
紫砂壺的制作工藝是分段加接法:先做壺身,再上大只、腳圈,最后裝嘴把、做蓋。經驗不足者,做了壺身卻不知大只、嘴、把、蓋之間的比例關系。壺身上安裝嘴把,不同造型有不同的要求,嘴把于壺體的定位有不同的變化,這都需花幾十年工夫,等到理解了,得心應手了,才算的上合格的紫砂藝人。
合理使用工具,是紫砂藝人必備的素質,靈活的選擇、使用工具,把自己的意念充分轉化到作品的表達上,這是紫砂藝術的一項工藝特點。如壺體的點、線、面的過渡,嘴、把與壺身的連接,需用幾十種工具,如竹、鐵尖刀、明針、小拍子、皮毛布等逐一處理,同時要考慮到線型、比例、粗細等問題,一一仔細推敲才好,直到做出意想的效果。最后將嘴、把用明針反復光壓,壺的和韻與雅致才能盡現無遺。壺身更是如此,竹篦只必須到位,各部位吃到力,才能篦出準確有精神的形體。所以對壺型的整體把握只有準確了、渾然到位了,最終完成的紫砂作品才會具備這種精神氣度,制壺藝人才會徹徹底底把這種特殊的陶瓷語言傳達給世人。
這種對紫砂制壺的整體把握能力非常重要,行家稱“一把壺架子要好,要能拿得住”,便專示其意。具備了眾多條件,等到每款壺的制作再拿出一百多種工具,用心地把自己對紫砂藝術的理解一點一點揣摩表達出來,完成每件紫砂藝術的精品,踩下每個從藝路上的腳印,才是另一個新的開始。
紫砂壺經年長日久的養泡,是制壺人精神上的快慰,是江南所特有的人文氣息的承載。優秀的紫砂壺是經得起歷史推敲的,她的使用功能,即品茗作用自始至終使作品在藝術形式上,既保留傳統的韻味,又融入時代的氣息,紫砂藝人們傾畢生之心力所感悟和追求的,終極是她的精髓所在,峰顛之旅。
|
-
-
-
-
|